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备给诸葛亮的信——书信言志,诚心求贤

(2019-10-21 15:41:36)
标签:

读书

生活感悟

热爱生活

教学手记

文化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刘备给诸葛亮的信——书信言志,诚心求贤

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前两次都因为诸葛亮不在家失望而归。第一次只见到了一个“童子”,第二次稍好一点,见到了诸葛亮的三弟诸葛均,这让求贤若渴的刘备很惆怅很抑郁很失望,忍不住向诸葛均借来纸笔,给诸葛亮留下以下这封信:“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这封信先是表达了两次造访不遇空回的惆怅失落,接着写了自己的身份和理想抱负——这是很重要的,关张能跟着刘备一生不渝,除了意气相投以外,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他的身份和抱负。再写希望诸葛亮出山相助,是老百姓和国家的幸运,这是给诸葛亮戴的大帽子。最后再次申明,自己还会再次郑重拜访。

原来徐庶接到程昱的信后,辞别刘备赶往许都,又回过头来“走马荐诸葛”,然后再亲自去见诸葛亮,替刘备先邀请一次诸葛亮。接着水镜先生司马徽又以看望徐庶为名,来到新野,在刘备面前替诸葛亮大打广告,说他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刚好关羽也在场,对诸葛亮的话稍微有点怀疑,司马徽就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让众人“皆愕然”。会看书的读者都知道,徐庶的“走”和司马徽的“来”,很可能是作者的特意安排,而不是巧合——而这两出戏背后的编剧和导演,尤其是司马徽的“来”,是不是诸葛亮先生自己,我们不得而知,也不去瞎猜。

但刘备自从亲眼见证徐庶的能力之后,对人才的作用认识更深刻了,他对司马徽的话深信不疑,被他这几句话撩拨得心急火燎,坐立不安,直要立刻见到这位卧龙先生。于是第二天,刘备就带着关张两位兄弟,去隆中拜访被司马徽神化的卧龙先生。然而不巧的是,这位卧龙先生居然外出了,而且童子说先生“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更恼人的是“归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

刘备回到新野后,派人探听诸葛亮的消息。刚回报说先生回来,刘备“便教备马”,其心情急切可见一斑。张飞说派人去把诸葛亮叫来就行,刘备就斥责张飞:“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要知道就是当初张飞醉酒丢了徐州城,遗失了刘备家小,刘备都没有斥责张飞。

刘备等冒雪而来,就为了让“孔明知我殷勤之意”,为了求贤,其用心也算良苦,当然也可见其真诚。巧合的是路上遇到石广元、孟公威,冒着大雪喝酒唱歌,大夸特夸诸葛亮,指导刘备去寻访诸葛亮——我总觉得这两位有和诸葛亮唱双簧的意思。

刘备来到卧龙冈,听知先生“现在堂上读书”,大喜;再“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而歌”,我觉得刘备脸上的抬头纹都应该乐开了花了——尽管他有喜怒不形于色的本事。“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刘备这个“待”,实在是心急如焚,急不可耐,心跳瞬间到200,但又不得不硬憋着,拿捏着装作平心静气。“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这几句话说得条理清楚,又斯文岸然,真是表现出求贤之诚信敬意。没想到这个居然不是卧龙,却是卧龙之弟诸葛均;更没想到卧龙先生“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刘备真是乘兴而来,要败兴而归了,忍不住感叹:“刘备直如此缘分浅薄,两番不遇大贤!”

最后,刘备只好“借纸笔作一书,留达令兄,以表刘备殷勤之意”,写下给诸葛亮的这封情真意切的书信。其实,诸葛亮看了刘备这封信,就算是没有第三次顾茅庐,诸葛亮也该被刘备的诚心所感动出山了。因为:于情,刘备以汉朝苗裔的高贵身份,已经两次诚心敬意的晋谒邀请;于理,都眼看着“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恶党欺君”,老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所谓救民于水火,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都应该尽心尽力。

刘备是很会写信的,曾经给曹操写了封信,解了徐州之围;给马超写了封信,马超韩遂起兵攻打曹操,差点要了曹操的命。这次给诸葛亮写了这封信,为诸葛亮出山和隆中对策做好了铺垫,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格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