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
江东才俊——无尚荣耀的鲁肃
江东子弟多才俊,三国时候江东地区英雄辈出,用苏轼的话说叫“一时多少豪杰”,他们不仅建立了无尚的功业,更享受了无尚的荣耀,青史留名,流芳百世。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鲁肃一直是个傻乎乎的憨厚长者的形象,就算是在小说《三国演义》原著中,他好像也没干过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只不过有一次借粮食给周瑜,很是大方;还有就是坚决的劝孙权放弃投降的想法,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但是他又多次懵懵懂懂地“破坏”了周瑜除掉诸葛亮的计划,还把东吴在赤壁之战后唾手可得的荆州“借”给了刘备,结果弄了个有借无还。为了要回荆州,周瑜机关算尽,也没成功,最后愣是把这位杰出的水军大都督活活气死了。但周瑜在临死之前,还是建议孙权把东吴军权交给鲁肃,让他成了东吴四大都督的第二任。不过,小说中的这个二任大都督,却默默无闻,好像什么也没做成,不像后面的吕蒙和陆逊,分别取得偷袭荆州和猇亭、石亭大捷,名声大振。
可是孙权作为东吴的最高领袖,一定也有一套自己独特的用人之道,要不怎么能在那个群雄并起的时代立足呢?在孙权一接管江东大权的时候,就和鲁肃有过一次谈话,那次谈话虽然写的有点简单,但是鲁肃的宏图大略绝不在著名的隆中对里诸葛亮之下。当时孙权留下鲁肃喝酒,一直喝到同榻抵足而卧。半夜的时候孙权问鲁肃:“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这完全和刘备请教诸葛亮是一样的口吻,但当时的孙权只有不到十七周岁多一点,而三顾茅庐时的刘备已经四十七岁了(仅从这个年龄问的问题,就可以明白曹操为什么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了)。
鲁肃开门见山的说,现在的形势已经无法再做成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事了,并且汉朝也不可能复兴,北方的曹操也不可能很快被除掉。鲁肃对天下大势的判断,真是洞若观火,清清楚楚,“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一句话就指明了孙权的长期规划,就是占领江东等待时机。短期内第一步可以趁曹操忙于北方的事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第二步等时机成熟,“建号帝王,以图天下。”一番话说得孙权“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并将衣服帏帐等物赐肃之母。”这是孙权第一次给鲁肃的荣耀,这个荣耀有三个层次,是来表达孙权的喜悦之情的:一是立刻穿上衣裳起来表示感谢,二是第二天厚赠鲁肃,赏赐大量物资,三是把衣服帷帐等物赐给鲁肃的母亲。赏赐大臣是很正常的,再赏赐大臣的母亲,就令人刮目相看了。这三件事做完了,估计东吴群臣也都知道了孙权的敬贤爱才之意了。这次虽然显耀,但是还不能说是无尚的荣耀。
孙权和鲁肃共同演绎的第二次荣耀故事,才真是一个无尚荣耀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是赤壁之战后孙权在合淝大宴群臣时。当时周瑜回柴桑养病,孙权久在合淝,与曹兵交锋,大小十余战,未决胜负。程普和鲁肃前来支援,鲁肃先到,“权乃下马立待之,肃慌忙滚鞍下马施礼。众将见权如此待肃,皆大惊异。权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密谓曰:‘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曰:‘未也。’权曰:‘然则何如而后为显耶?’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权抚掌大笑。”
分析这一段,孙权给鲁肃的荣耀有这样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下马立待之”,直接影响是众将“皆大惊异”,为什么会这样呢?当然是前无古人了:一般的情况下君主出门迎接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而孙权还下了马,还站在旁边等着。难怪鲁肃“慌忙滚鞍下马施礼”。第二层是“请肃上马,并辔而行”。大家都知道曹操冲在汉献帝前面受诸人朝贺,差点被关羽砍了头,可见走在君主前面是不行的,就是并行也有违礼法的,如果不是国君特意允许,做臣子的这样做是要灭九族的,但孙权却先请鲁肃上马,然后并辔而行,这个荣耀也是无以复加的——当然这是孙权有意为之。第三层,孙权问鲁肃,这样做够荣耀了吧?你满意吗?国君赏赐大臣,还征求大臣意见,还问大臣满意不满意?恐怕这也识绝无仅有的赏赐和荣耀吧。
估计我们一般人如果能得到这种荣耀,早就高兴得屁颠屁颠的忘乎所以了,但是鲁肃却清醒得很,他说这样不够呀,我要的是您一统天下,把我的名字写进史书里,那样才算是足够显耀呀!鲁肃这句话真真说到孙权心里了,孙权忍不住抚掌大笑。
孙权给了鲁肃无尚的荣耀,鲁肃回报给孙权的正确的政治策略,远大的政治目标,宏远的政治理想,君臣二人共同书写三国时期著名的荣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