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才俊—备受皇家信任的太史慈和诸葛瑾
(2019-06-12 16:00:45)
标签:
读书教学手记热爱生活生活感悟 |
分类: 书评《三国演义》 |
江东才俊——备受皇家信任的太史慈和诸葛瑾
《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好多君臣互相信任的故事,比如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中,刘备带领新野百姓一路逃难,到长坂坡附近的时候,“忽见糜芳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口言:‘赵子龙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龙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张飞曰:‘他今见我等势穷力尽,或者反投曹操,以图富贵耳!’玄德曰:‘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糜芳曰:‘我亲见他投西北去了。’张飞曰:‘待我亲自寻他去。若撞见时,一枪刺死!’玄德曰:‘休错疑了。岂不见你二兄诛颜良、文丑之事乎?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也。’张飞那里肯听,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飞却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我读这段书,总隐隐的感觉到刘备虽然嘴上不相信糜芳和张飞的话,但是心里一定也在翻滚:他们的话是不是也真有那么点道理?要不然的话,我觉得刘备应该制止张飞,尤其是张飞已经明说“若撞见时,一枪刺死!”时,刘备居然是在那里自言自语“子龙必不弃我也”。透过人物语言分析人物心理的话,我觉得这时刘备对赵云的信任绝达不到肝胆相照的程度。
和这个故事相似的,小说还写了另外两个信任的经典故事,那绝对是经典的毫不犹豫的纯粹的信任。
我们先来看第十五回《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孙伯符大战严白虎》,当时太史慈和孙策经过神亭岭大战,不分高下。后来太史慈在泾县城东被孙策活捉,孙策亲自解掉太史慈的绑绳,并把自己的锦袍给太史慈穿上,太史慈就投降孙策,并自愿去收拾刘繇余众。孙策和太史慈约定:“明日日中,望公来还。”“诸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立竿于营门以候日影。恰将日中,太史慈引一千余众到寨。孙策大喜,众皆服策之知人。”小说没有任何一笔交代孙策带领众将在营门等待太史慈归来的情形,众将心里怎么想的,嘴里怎么说的,孙策听着这些议论看着这些表情会有哪些心理活动,但是按照常人常理,太史慈真的可能去而不返。我觉得孙策当时应该毫无所动,对众议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坚信太史慈是“信义之士,必不背我”。对于刚投降过来的太史慈,给予这样高度的完全的信任,才能在那样一个时代聚揽人才,共谋大业,正因为这样做对孙策来说,确实是冒着很大风险的,但也更是难能可贵的。从太史慈的角度来说,不辜负这样一种信任,对得起这样一种信任,则不仅是一种个人诚实守信的高尚人格的闪光,更是一个用人格来践行契约精神民族品质的缩影。读这一段小说,我总是感慨万千,当代社会诚信缺失泛滥,但历史让太史慈和孙策共同完成了这段信任的佳话并载入史册,千古流传。
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又写了一段孙权信任诸葛瑾的故事。当时刘备尽起蜀国七十五万大军,气势汹汹的杀奔东吴,要为关张报仇。东吴百官“尽皆失色,面面相觑”,是诸葛瑾主动请缨,不避斧钺,要为两国说和。张昭对孙权说:“诸葛子瑜知蜀兵势大,故假以请和为辞,欲背吴入蜀。此去必不回矣。”权曰:“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其言足贯神明。今日岂肯降蜀乎?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得间也。”我觉得孙权十八岁就成功的接管东吴,除了孙策所说的“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以外,孙权能给属下肝胆相照、推心置腹的真诚信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即便是张昭这样德高望重的老臣,也不能丝毫影响对诸葛瑾的信任,孙权所感动的绝不只是一个诸葛瑾,我总觉得还有所有可能知道这件事的东吴众臣。
孙家兄弟对众文臣武将的高度信任,自然也就能团结和领导众文臣武将,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打下一片大好的江山,治理出一个稳定富强的国家,即便在战乱纷仍的年代,也能立于不败之地。
前一篇:江东才俊——华丽转身的甘宁(4)
后一篇:江东才俊—无尚荣耀的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