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的拒绝到拒绝的艺术
(2018-09-14 09:07:52)
标签:
教学随笔 |
分类: 教学随笔 |
读过初中的同学们都记得那篇叫《唐雎不辱使命》的文章吧,当年我学这篇课文的时候,除了忙着背作者、背注释、背课文、背翻译,忙着做课后练习,忙着应付考试之外,只记得老师们讲唐雎的勇敢无畏,确实没记得老师给同学们讲讲安陵君的拒绝艺术。
先来复习一下课文中的相关内容: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就是这段话,今天读来,突然觉得受益匪浅,对安陵君也是佩服有加,五体投地。
首先是他敏锐的眼光,一眼就看穿了秦王的阴谋:“不战而取人之国”。当时秦国实力强大,灭韩亡魏,战无不胜,雄视天下。根本不把天下其他诸侯放在眼里,对于一个方圆只有五十里的小小安陵,秦王更是不屑用武力征服的,玩个小心机,安陵君就得乖乖的把安陵国献上。“寡人予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期许寡人!”“秦王欲”,多大的面子!“其许寡人”,还用商量吗?除了答应,就剩下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大家都知道的是,谁敢忤逆秦王的意志,只有死路一条,流血漂橹。安陵君一眼就看透了这一切,也知道自己根本无力忤逆秦王的意志,但是要保住国土,又不能激怒秦王,只有给足秦王的面子,才能使他不能动武,安陵君只好清楚自己的老祖宗,说“受地于先王,弗敢易。”
其次是他卓越的口才,一句话来恭维秦王,给足面子,“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一句话委婉拒绝,击碎秦王幻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既然秦王说是“易”而不是“夺”或“抢”,安陵君也就顺势就坡下驴的说是“易”,这样就巧妙的避免了撕破秦王的伪装而激怒秦王;再者,安陵君打出祖宗的大旗来以尽孝道,一个“愿终守之,弗敢易”,让秦王无话可说。
第三是他明智果决的行动。安陵君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委婉拒绝还不能够给足秦王想要的面子,满足秦王蛮横霸道的虚荣,于是立刻派唐雎出使秦国,耐心解释自己不敢“易”的原因不是要忤逆秦王,更不是不惧怕秦王的武力征服,而只是“守土以尽孝道”。安陵君安排智勇双全的唐雎出使秦国,不卑不亢,既完成了拒绝秦王的目的,又保存了国家尊严,可以说正是安陵君知人善任,选人用人得当,才最终演绎了唐雎使秦的经典外交故事。
拒绝,是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难题。比如借钱、劝酒、送礼等,单从简单善良的拒绝来分析:提出要求者,往往是考虑了人性、人情、关系等各种可能性,再认真充分地组织好语言才会提出要求,感觉起码也是不可能或者不好被拒绝的——因为一旦遭到拒绝,则拒绝者将会因违背人性、不讲人情、不照顾关系等很难为情、没面子、尴尬甚至会直接影响以后的交际来往——甚至让提出要求者觉得没面子、没意思、磨不开而心生不满、牢骚、抱怨、甚至怨恨等。拒绝者,当然一定是有自己不情愿、不甘心、不得已的理由才拒绝,但往往也要考虑情面、关系等,或者限于能力、迫于压力、受到道德或法律约束等等,在接受与拒绝之间左右为难、首鼠两端、举棋不定,甚至心怀愧疚之情,在接受与拒绝之间反复斟酌推敲,但最终还是不得已而拒绝之——当然,义正辞严、大义凛然的拒绝也是有的,但那些高大上的铁面无私不在咱的讨论范围之内——我们普通屁民那里有那样的机会接受那种伟大人性的考验呢。
拒绝,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生活艺术——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材出发,去学习和领会、掌握和发展这门艺术,并举一反三,像安陵君一样巧妙地艺术地处理好拒绝问题,各种困扰和影响生活质量的小难题、大难题才会迎刃而解、随风而逝,人才能活得舒服,活得潇洒,活得快乐,把日子过得更滋润,更有滋有味。
总之,拒绝是一门艺术,一门有用的生活艺术,要多学习,多体会,有大用;读书也是一门学问,一门有用的生活学问,要多思考,多揣摩,大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