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金钗谁敢当
对于红迷来说,重拍《红楼梦》无疑是一件值得特别关注的事情,尤其是“红楼梦中人”的选秀活动,更是牵动了亿万红迷的心。可是,几场选拔赛看下来,发现那些应征的女孩子和我心目中的金陵十二钗相去甚远
,甚至和87版的演员也无法比拟。于是只好冀望于北京的总决赛,希望届时能够扭转乾坤。
回顾一下87版的《红楼梦》,由于年代的久远,生活水平和技术上的局限,现在看来未免有些粗糙。80年代中期,中国刚刚解决温饱问题不久,在这种环境下长成的青年身上还带着营养不良的痕记,如何能够演出封建贵族家庭中王孙公子、侯门千金雍容华贵的气度?再加上很多演员都不是科班出身,其表演不可避免的带着
一些生涩和做作。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看看那些参加选秀的女孩子,个个水灵灵的,都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很多还是学表演专业的,成群结队地站在那里,真是衣香鬓影、顾盼生风。只可惜这些姑娘们太Modern,没有古代仕女那种悠闲贞静的气质,以至于出现了穿吊带裙的林妹妹。
总的来说就是对原著的理解不够深刻,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不够准确。当然我们不能要求现在的剧组也象87版一样,放下工作,学习三年,可是,演员们至少要先看三遍《红楼梦》,走进书中,细细地体会一下侯门公府里面“隔花小犬空吠影,圣宫禁地有谁来”的氛围,再细细地揣摩一下生活在这种氛围中的千金小姐的性格发展过程。只有把人物的性格揣摩透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够在表演时挥洒自如。
先来看林黛玉,她是《红楼梦》里的神仙妹妹,作者赋予她美丽而离奇的身世,让她以世外仙姝的形象出场,无论是在宝玉的心中,还是在观众的眼里,她都是出尘脱俗的。因此,饰演黛玉的演员首先要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灵秀气;其次,黛玉是诗人、是才女,她饱读诗书,才思敏捷、出口成章,所以饰演黛玉的演员又要有一种清雅的书卷气;其三,黛玉的身世、性格、才情结合在一起,又使黛玉有种遗世独立的孤傲,因而饰演黛玉的演员还要有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傲气。这三种气结合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一种神韵?写到这里,我不觉想起《世说新语》中济尼评论谢道韫与张玄之妹的一段话: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问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若以此评语加之于黛玉、宝钗,亦自不谬。黛玉如谢道韫,有林下之风;宝钗似顾家妇,是闺房之秀。
具体到形态上,黛玉应该有一副弱柳迎风的身材,一双清灵幽深的大眼睛。当年的陈晓旭只具其形,未得其神,况且我一直觉得陈晓旭不够美丽。现在很多人评论《红楼梦》中的诸钗的容貌,认为黛玉不是其中最美丽的女子,我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陈晓旭的影响。如果把陈晓旭和张莉相比较,我也会觉着她不如张莉漂亮,但这并不表示雪芹笔下的黛玉就不如宝钗美丽。小时侯在邻居家看过一副黛玉葬花的年画,画中黛玉扶锄而立,纤弱娇羞,眉头微蹙,眼底含愁,当真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那种清逸之姿岂是宝钗的丰硕之态比拟得了的?
如上文所述,薛宝钗身上浸润的是一种端庄优雅的大家闺秀气质,举止言行从容淡定,为人处世外圆内方,温婉中透出一股令人心颤的冷漠。张莉只演出了她贤良淑德的一面,却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出她性格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使这个人物的形象单薄了许多,光彩也黯淡了不少。同时张莉的体态也略显单薄,须知原著中的宝姐姐可是个堪比杨贵妃的胖美人。
元春自然是雍容华贵的表率,体态应以丰腻为宜,演员须表现出她身上那种帝王之家的威严气象。
探春是《红楼梦》中的政治家,她精明、干练,且具有忧患意识,眼看着自己的家族日渐衰败,满腔热血想力挽狂澜,无奈势单力薄,最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族一日日走向灭亡。她是《红楼梦》中少有的几个清醒者之一,由于清醒,她痛苦、愤懑,这种忧愤曾经几次发泄出来,比如掌掴王善保家的,比如怒斥生母赵姨娘等等。在个性上,由于是庶出,赵姨娘又不给她长脸,因而隐隐有些自卑,于是越发的自尊自重,不肯让人说出半点不是。那时年纪尚幼的东方闻樱表演虽略嫌稚嫩,却深得探春神韵,那锐利的眼神,把探春的“才自精明志自高”表露无遗。只可惜少年东方闻樱的身材不够窈窕,与探春神思而形不似。
总觉得,饰演湘云的演员首先要是真正的咬舌,假装的装不出那种咬舌的爱娇。其次身材不能太单薄,也不能太胖,应该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健康美,还要具有一种诗酒浸润的名士风流之气。当然,美丽是必须的。
妙玉是一个清高孤傲、有才华又有洁癖的女孩,从小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内心深处有一种深切的自卑,但是她用骄傲把自卑掩藏起来。绮年玉貌的她“天生丽质难自弃”,对风流倜傥的贾府公子情不自禁,尼姑的身份又让她不得不把内心萌动的情愫隐藏起来,这种种的矛盾使她的行为和性格显得更加古怪而不近人情。姬玉深邃的大眼睛一打眼就给人不俗的感觉,气质也颇冷傲,饰演冷美人妙玉占尽先机。尤其是那一双窅目,把妙玉的遗世独立表现的淋漓尽致。
迎春大约是《红楼梦》里最温顺的女孩子,如果有幸遇到一位如意郎君,必然会如小鸟般依人。但是太温柔的女孩子会让人觉得没有个性,所以她在大观园中便不怎么起眼。
作者在惜春身上着墨不多,可是天才作家都有一种本领,就是寥寥几笔就可以把一个人写活。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惜春便栩栩如生。在《红楼梦》中,有两个女孩被称为“冷美人”,一为宝钗,一为妙玉。宝钗是外热内冷,妙玉是外冷内热,她们俩的冷都有一部分是后天的境遇造成的,而惜春却是天生的冷漠。如果从性格上来说,惜春才是真正的冷美人。看她的言语,看她的态度,竟是从外面冷到骨子里。不知是不是遗传了她父亲的慕道,她从小就有出世的心态,长大后由于对宁府中的风流韵事略有耳闻,更让她厌倦了红尘俗世中的污浊与丑恶。洁身自好的她想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最后只得心向莲台。
说起来,邓捷可算是把王熙凤演到家了,无论从神到形都符合凤姐的形象,她一出场,果真是“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她好象是从《红楼梦》中走出来的,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把王熙凤这个角色刻画的入木三分,充分展示出凤辣子的霸道之美。
至于巧姐,套用一句雪芹的话说,就是“身量未足,形容尚小”,不足论也。
李纨给人的是一种贤妻良母的感觉,上奉祖母、公婆,下教弟妹、幼子,除了凤姐曾指责她小气之外,没有人能说出她的不是。况且小气也未必是缺点,站在她的角度考虑一下,年纪轻轻地就守寡,没有丈夫可以依靠,却有孩子需要照顾,怎么能不盘算着花钱?和大观园中的姑娘们不同,她一出场就是个悲剧人物,花样的年华不能双宿双栖,美丽的容颜只能顾影自怜,内心的激情本来如一把熊熊燃烧的火,却被丧夫的冷水兜头浇灭。为了保持烈妇的贞洁,她将一颗心收得“槁木死灰一般”,寂寞地煎熬着凄楚的青春岁月,这需要承受多少悲苦、多少无奈?人前笑脸迎人,人后又不知流了多少泪水?想来在午夜梦回之际,免不了“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吧!
秦可卿这个人物在《红楼梦》中比较神秘,曹公似乎在隐瞒些什么,却又藏头露尾,让人猜不透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只拿可卿的容貌来说,就不一般,“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
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第五回),我便一直想不通:鲜艳妩媚是一种类型的美,袅娜风流是另一种类型的美,这两种美怎么可能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后来又看《红楼梦》,仍然是第五回,“贾母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忽然茅塞顿开,“生的袅娜纤巧”,这是在说谁?林黛玉!“行事温柔和平”,这又是在说谁?薛宝钗!原来所谓的“兼美”,就是兼具了黛玉的美貌与宝钗的品性,并非相貌既似宝钗又如黛玉。这就容易理解了,宝钗的品格“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所以她偷来了宝钗温柔和平的性情;黛玉的容貌那是“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因而她借得了黛玉的美丽。由此看来,可卿性格当如薛宝钗,玲珑八面、心思缜密;外表则似林黛玉,是个清秀俏佳人。
《红楼梦》选演员难,难就难在宝玉、黛玉、凤姐三人。这篇文章主要是谈十二金钗,宝玉就不去说他了。黛玉身上那种集灵秀气、书卷气、孤傲气三气为一体的独特气质,至今为止还没有一个演员能够演出来,可谓“前无古人”;凤姐这个目不识丁的大家闺秀已被邓捷演活了,我觉得很难有人可以超越她,可谓“后无来者”。一部书中有这么两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物,真不知道谁堪当演。不过,无论如何,《红楼梦》再拍一遍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东西,就好象张纪中导演的《射雕英雄传》,虽然整部戏没啥好看,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蒋勤勤的表演非常到位,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穆念慈,不是吗?
20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