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谁看过这篇博文
加载中…
正文 字体大小:

爱的极致:遗忘与陪伴——《归来》观后

(2014-05-29 12:57:47)
标签:

影评

归来

分类: 评论•文史

      在如今这个许多人质疑爱的时代里,《归来》这部电影的归来似乎颇为意味深长,它以一个离我们并不遥远的故事告诉观众: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性深处永恒的是向善的力量,真爱就像真理一样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它总是存在的!
      看过《归来》已经有好些日子,总觉得有些东西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但又似乎无从说起。马未都先生曾说,没有经历过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五十岁以下的观众,没有办法深刻理解那个时代所透射出的人性。也许是余生也晚,未能经历那个特殊时期的原因吧,甚以为然。
      整个电影给我的初步印象就是一个“旧”字:一是题材旧。那段不堪回首的十年史,至今已经三十多年。那段轻轻碰触一下就会让人疼痛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老年人的模糊回忆。数十年来,真正敢剥开那段历史厚重的外壳,把真相置于阳光下的人并不多见。迄今我的印象中以那个年代为背景的电影,似乎只有《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而这两部电影,都是二十年前的老黄历啦。二是演员旧。两位主演陈道明、巩俐都堪称国内演员中的“老戏骨”,陈道明几乎把平民到帝王演了个遍,巩俐更是张艺谋20多年前导演首部电影《红高粱》时的第一代“谋女郎”,从演新娘开始,演过打官司的孕妇、妓女、皇后等各种角色,把国内外各种奖项几乎拿遍。这两个演员演的戏,即使是白开水般的故事情节,也会演出充满香槟酒般的诱惑,加上张艺谋这张布满皱纹充满沧桑的老面孔在背后导演,让人感到即使不看戏只看人,也不枉去一趟影院。三是背景旧。影片的整个色调都是灰暗陈旧的,火车站、公共汽车、棉纺厂、宿舍、道路、服装,等等,无不陈旧沉重,犹如裹着厚厚铁幕,让人难以呼吸。甚至连天气也基本是阴天或下雨,几乎没有阳光。说实话,我很佩服张艺谋这类高水平的导演,那些道具是怎么找来的,像那种公共汽车、“三合一”的工厂等,现在绝少能看到。这是张导演“私人订制”的,还是“淘宝”淘来的,不得而知!总之从这些道具上,我看到这部电影细节上的精致和艺术上的严谨,我挑剔地观赏并在事后反复回忆琢磨,想找一些“穿帮”镜头,但我实在找不出来。
      影片的场景和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老谋子炉火纯青的导演功力,陈道明、巩俐两位老戏骨的演艺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影片的主题极其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明明是最亲最思念的人,却面对面不再相识。恰如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句: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这种类似俄狄浦斯性的悲剧,一直是千百年来戏剧的常用主题。鲁迅先生一语断之:悲剧就是把最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本来十年洗劫结束,陆焉识得到平反,这对苦命夫妻终于久别重逢、可以团聚啦,但没想到,冯婉瑜在火车站的那次头部摔伤,竟导致她患上了罕见的“心因性失忆”,这种精神疾病带给亲人的痛苦远高于她自己浑然不觉的痛苦。看了电影后,深深感到命运给予这对夫妻的残酷。
      而故事情节则更加简单,甚至还不断重复。基本主线就是每月5号是丈夫陆焉识归来的日期,冯婉瑜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去火车站里接丈夫归来。这不断简单重复的情节,它每次都给人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和艺术感染。情节虽简单,但张艺谋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显出了返璞归真、化腐朽为神奇的深厚功底。如冯婉瑜每次到火车站接陆焉识,都要对着镜子小心翼翼的梳着头发,换上最喜欢的衣服,想把自己最好的样子展现在久别归来的丈夫面前。想到丈夫马上要归来,冯婉瑜的脸上总会漾起情态羞涩的红晕,一付幸福小女人状,最是动人。即使她已不再青春美丽,脸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但对丈夫“归来”的希望和憧憬,使她的心里的爱永远年轻。这种情节充满着“无厘头”,令人感到好笑却又眼中含泪,但却又是那么合情合理。
      我想起了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名诗: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
      同样不断重复的动作,执着无比的坚持,就围绕着一个“爱”,一次又一次地感动和震撼着每一个人。
      丈夫其实早已“归来”,就站在她的面前,并且有组织出示公函“验明正身”、如假包换,但冯婉瑜却冒天下之大不韪,竟对“组织证明”的丈夫产生了怀疑,在她的心里,权力再大,也无法改变她对“真正”的丈夫的爱情。她对眼前的陆焉识不认识不接受,恰恰证明了她对丈夫爱情的忠贞不渝。
      陆焉识无疑是既幸福又痛苦的,一方面为冯婉瑜对自己的忠贞而欣慰;另一方面却为夫妻不能相认而悲痛。他通过组织证明、假装5日从火车站归来、弹钢琴、读信等一系列途径,费尽心机地企图唤起妻子的记忆。当看到冯婉瑜听了陆焉识弹的钢琴曲激动得紧紧拥抱、本以为她的记忆从此换醒而松了口气的时候,冯婉瑜又一把狠狠地将陆焉识推开,我当时就有一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在所有的努力都失效后,陆焉识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心甘情愿地一年又一年地陪着冯婉瑜在飘着大雪的火车站等待着“陆焉识”归来,即使心爱的人已经不认识他,但能陪着她一起慢慢变老,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两部电影早已在记忆中淡去,毫无疑问这在当时都是二十年前非常成功的电影。《芙蓉镇》生动展示了“文革”中许多不正常的现象,深刻揭露了那段历史给民众从生活到心灵带来的伤害和苦难。《阳光灿烂的日子》真实描绘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两部电影的故事性、可看性都很强,拷问灵魂,令人反思,真实而震撼人心。巧合的是,这两部电影都与姜文有关,《芙蓉镇》由他主演,《阳光灿烂的日子》由他导演。相对而言,《归来》这部影片的故事性、叙事性要弱得多,连完整的故事都算不上,甚至只是一个片断,而且不断简单、重复,但恰恰在这简单的情节中,人性的力量得到无限的张扬,真情的气息得到尽情的弥漫,这个故事是否完整、情节是否曲折已经并不重要,人们已经被爱的另一种极致表达——遗忘和陪伴所深深感动!如果说《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武林高手的绝招,那《归来》堪称是“无招胜有招”;如果说《芙蓉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力道有千斤,那《归来》的力道就是四两。从艺术水准和感染力来看,《归来》无疑要高明得多。
      我想起了另一部与精神病相关的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是潜心研究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数学家约翰·纳什,他患有妄想性精神分裂症,妻子在得知丈夫患了这种病时,没有逃避责任,相反,她理解丈夫不愿意去精神病医院治疗的担心,把丈夫留在身边,在住家休养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并顶住巨大的精神压力支撑着一个家庭走过忧患,使纳什能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影片生动地诠释了美丽的心灵,更是一曲爱的极致的颂歌。唯一与《归来》不同的是,这部影片中患病的是丈夫,而忠贞不渝陪伴丈夫“归来”和一起慢慢变老的,是妻子。
      《美丽心灵》获得2002年奥斯卡金像奖。对《归来》这部同样诠释美丽心灵和爱情颂歌的影片,我们有理由赋予类似的期待!
  
 
                                                                                                      2014.5.21草于北京,5.28改于西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