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婴幼儿早期语言教育(下)

接上一篇博文:教育随笔:浅谈婴幼儿早期语言教育【上篇】
七、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并巧妙地教给孩子准确的词汇和语序。
当孩子结结巴巴、颠三倒四地说长句子,而一时又还未能将整句话说完时,家长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打断他。否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口语表达,还会伤害打击孩子的自尊心,挫伤孩子说话的欲望和积极性。长期这样,孩子就会不善于表达,严重的还会使孩子不愿意说话了。
这个时侯,家长要面带微笑和欣赏的表情,耐心倾听孩子说完整句话。不要去重复孩子错误的语序和用词,也不要去嘲笑、批评孩子说错了,而是要向孩子说出正确的句子,并让孩子感觉到这个句子就是他刚才所说的。比如:孩子说“饼干…嗯嗯…想吃…买的…妈妈我…饼干”,耐心地等待孩子说完后,你可以微笑着用清晰的语言、舒缓的节奏、轻柔的语气说:“噢,你是说‘我想吃妈妈给我买的饼干’是吗?”其实这句话不是孩子的原话,但“你是说……”这样的用词会让孩子误以为“我想吃妈妈给我买的饼干”这句完整漂亮的句子就是自己说出来的,而且妈妈理解了自己的意思,孩子内心就会有成就感、自豪感,会激起孩子说话的兴趣,使孩子对说话充满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更愿意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心思。同时你的“不露声色”的纠正又使孩子轻松自然地学习了正确的表达法。
八、不要太快满足孩子用身体动作表达出的愿望,要想办法刺激孩子说出来。
1岁半左右是婴幼儿口头语言开始发展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成人除了要多跟孩子讲话,多教孩子发音外,还要有意识地多刺激孩子说话的欲望,给孩子提供语言表达的机会。当孩子有了愿望,还不会说出来,而只用嗯嗯嗯的声音加上身体动作来表达的时候,那些跟孩子接触频繁,对孩子十分了解的成人,可能就已经理解了孩子未表达出来的意思,于是,有相当一部分这样的成人便会快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做其实会使孩子“懒得说话了”,从而阻碍孩子的语言发展。
特别是1岁多的孩子,正是想说话却又说不出的时候,就恰恰需要给孩子更多的刺激,促使他用语言表达心中所想。成人要故意装作还没太理解孩子的意思,延迟满足孩子的愿望,促使他积极调动发声器官与肌肉的力量,尽早完成动作到语言的飞跃。成人太快满足他,会导致孩子觉得有动作眼神就能实现愿望,不必再费力地用语言表达了。
九、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要及时夸奖鼓励
现在,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对孩子要实行“赏识教育”,要多夸奖、多鼓励,孩子就会越来越棒。不过,表扬不要总是笼统地说“你真棒!”越小的孩子,成人对他的表扬越要具体。对待孩子的语言学习也同样如此,要进行赞美夸奖,孩子的语言就会发展得更好。
语言包含很多方面,音准、用词、语序、音量,以及这句话表现出的对人的体贴、宽容、礼貌、孝顺等等。表扬孩子说话说得好,也可以具体到语言的某个方面。比如:当婴儿刚刚学会了叫妈妈时,就可以夸奖孩子说:“哇,宝宝会叫妈妈了,真棒呀!”“宝宝叫妈妈的声音真好听,妈妈可喜欢了。”小婴儿也会从你的表情、动作、音调等感受到你的赞美,就会更愿意不断地发出这个声音。
如果你切菜的时候,孩子对你说:“妈妈,你要注意点,别切着手咯!”你就可以夸奖孩子说:“啊,谢谢宝贝的关心,你说的话让妈妈好感动哦!真是个体贴的孩子!来,妈妈亲一个!”
大一点的孩子,词汇更多些了,你还可以赞美说:“哇,你这个词用得真好!”、“你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真棒!”、“这个形容词用得太棒了!”、“这一次宝宝叫人的声音就很大了,真棒!”得到这样的夸奖,孩子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哪方面说的好,那么他就会越发在这方面努力表现了,孩子的语言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十、成人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孩子在生活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语言。
语言学习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尽管除先天聋哑外,绝大多数人早晚都是能说话的,但是,说话越早,婴幼儿的智力将会发展得越好。因此,成人对婴幼儿语言的及早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学语言的途径和方法并不只是前面提到的听音带、念儿歌、讲故事等等。还需要家长做个有心人,在生活中抓住语言学习的机会,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会更多更好的语言。对此,我的体验是:
1、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小婴儿,要有意识地引导他学会理解动作语言,为日后的口头表达做准备。
当孩子出现一个比较有特点的动作时,成人就立刻给这个动作命名,并反复强调,孩子慢慢地就会将这个动作和同时听到的对应的词搭建起神经联系,从而理解语言的含义。比如:孩子听到音乐身体就上下跳动或左右摇摆手舞足蹈时,成人立刻就说宝宝是在“跳舞”,并夸奖宝宝跳得真好。久而久之,成人让孩子“跳舞”,孩子就会立刻晃动身体跳起舞来。
女儿1岁时,有一天,突然很兴奋地发出如同电视剧《笑傲江湖》里的一声长啸,我立刻笑着夸奖宝宝说:“哇,宝宝,你在唱歌呀?唱得真好听!来,再给妈妈唱唱歌吧。”我有意把这声长啸命名为“唱歌”,女儿很快便理解了“发出这个声音”就是在“唱歌”,于是,还不会说话的女儿从此便能快乐地“唱歌”了。
不仅是孩子出现动作时给以命名,成人做什么动作时,也尽量把这个动作对应的语言用清晰的声音、缓慢的语速告诉孩子,孩子就能理解更多的动作语言,一旦能开口了,就能说出很多词汇来。比如:爸爸开门时就告诉孩子“开门,开门,爸爸开门”,妈妈炒菜时就告诉孩子“炒菜,炒菜,妈妈炒菜。”等等,让快乐的语言时时伴随着孩子的生活。
2、对于已经会说话的幼儿,要有意识地利用具体的生活情景,教会他理解和使用诸如成语、歇后语等更深奥的语言,以及更丰富的词汇表达。
女儿3岁时,有一天,她擦鼻涕没有取近处的纸,却跑到远处的餐桌上抽了一张。我就对她说:“小乖乖,你怎么舍近求远呢?你看,你面前就有纸巾却不拿,反而去拿远处的,你这不是舍近求远吗?”为了让女儿更加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又做了简单明了的解释:“舍弃近处的不要,反而追求远处的,这就叫‘舍近求远’。”过了几天,女儿看见阿姨吃完饭后没有取餐桌上的纸擦嘴,而是到远处茶几上抽了一张纸,便立刻说道:“阿姨舍近求远。”
这样在生活中学成语的故事还很多,比如,吃藕的时候教她“藕断丝连”、和小朋友不想分别的时候教她“依依不舍”、看见粘鼠板上瞪着眼睛气绝身亡的老鼠就教她“死不瞑目”等等。
汉语是非常富有魅力的语言,同样一种状况可以有不同词汇的表达。成人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教授这些不同的表达法,对孩子运用语言的能力将会有很大促进。比如,女儿3岁多时,有一天,我带她体验坐公交车,当时,车上人特别多,通道上都站满了。女儿对我说:“妈妈,车上好多人哟!”我就告诉她说,这种情况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拥挤”,可以说“很拥挤”、
“十分拥挤”、
“非常拥挤”、“特别拥挤”、“太拥挤了”、“拥挤不堪”等等,这样女儿的词汇就更丰富,表达更准确了。
十一、家长对孩子学语言要充满信心,只要勤于耕耘,就定能开花结果。
让婴幼儿说话比让他认字还难,因为说话需要30多块肌肉的配合才能完成,孩子就算开口晚,也不代表他语言就发展得不好,家长千万急不得,更不能放弃努力。相信,一旦孩子的肌肉力量变强大,说话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关键是大人要坚持多跟宝宝说,多教宝宝说,同时要充满信心。
在对两个孩子的语言教育上我还是蛮自信的,不过,女儿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曾经让我对自己的方法产生过短暂的疑虑,但是,稍作思考后,我便认定自己的方法绝对没错,坚信孩子一定能行。
那时,女儿1岁两个多月。有一天,她想让奶奶抱她出去玩,我们就让她说“抱”,告诉她说了“抱”才抱她出去玩,她却怎么都不肯说。奶奶等不及了,就蹲下身来准备抱她,我立刻轻压奶奶的肩膀,示意不要满足她,想逼她说出来,结果奶奶都有点生气了,最后,还是在我的坚持下没有出去玩。
事后我就在想,这一个字怎么就说不出来呢?难道是我坚持不说“儿语”反倒影响她的语言吗?因为当时也看过殷红博教授的书,他是我所了解的唯一主张使用“儿语”的专家。他认为,“在婴儿出生2个月之后,尤其是4个月之后,成人如能有效地使用‘儿语’,会对婴儿尽早掌握语言有极大的帮助。成人使用‘儿语’有利于婴儿模仿发音。【4】”
但是他的“使用儿语”其实是有限度的,只是在孩子“言语准备期”将“婴儿容易发的音,重叠后使用。【5】”也就是多跟孩子说“饭饭”、“球球”、“菜菜” 这样的叠词,目的是“便于引起婴儿的注意和模仿。【6】”以刺激婴儿及早说话。但是,他又并不主张一直跟孩子说“儿语”,他特别强调:“在婴儿1岁半左右要尽快减少或禁止使用‘儿语’,否则会影响婴儿语言和个性的发展。【7】”
我当时觉得这种方法实际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如果成人习惯了说“儿语”,等孩子1岁半后,要成人再改变说话习惯可能不太容易。就算我一人能做到,也不敢保证家里人和周围朋友都能做到。所以便没有采用这种方法,依然坚持给孩子说规范准确的语言,并坚信女儿的语言能力一定会很棒的。
果然,女儿在满了1岁8个月后,语言如火山爆发喷薄而出,不到20天的时间就能从说两个字进步到说十四五个字的长句子了。显然,她其实早已积累了很多,只不过在语言爆发之前,她用于发声的肌肉力量还不够好,还无法完成这些字的发音而已。一旦开口说话,她就能迅速后来居上,而且用词很规范准确,表达能力一直很棒。
女儿的语言发展让我明白了语言是有积累的,即使孩子暂时没有开口说话,他也能预先储备很多词汇信息,就如同贮满水的管子,只待“阀门”打开便奔涌而出。语言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又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开口早,有的开口晚,但只要方法得当,并勤于耕耘,就要坚信铁树也能开花。
注 释:
【4】—【7】 《0岁开始的语言开发》(殷红博 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参考文献(推荐书目):


1、《0岁开始的语言开发》
(殷红博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2、《中国儿童智力方程0—3岁》
(区慕洁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
3、《0—3岁宝宝的智能开发和教养》
(王丽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4、《生命头三年》光碟
(程淮著 北京幸福泉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5、《0岁方案》
(冯德全著 北京科技出版社)
6、《中国儿童智力方程3—7岁》
(区慕洁主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
7、《捕捉儿童敏感期》
(孙瑞雪 新蕾出版社)
8、《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基础训练》 (殷红博 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
9、《发展心理学》
(主编: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备注:“发展心理学”最初就是“0—3岁儿童心理学”,后来发展为讲述“人的一生(既:从出生到死亡)”各阶段的心理学理论,但重点是讲述“0—18岁”的“儿童心理学”,其版本应该很多,这个版本是大学的教材,您可以选择更适宜的版本】
链接:
养儿育女心经(29)
教育随笔:话说胎教
教育警示:语言学习切莫乱开玩笑
语言故事:不要摸屁股,那是解大便的·33-34月【3】
生活中学成语:依依不舍
(以后闲暇一点,我将会给家长推荐一些具有指导性和给孩子听的0—6岁早期教育优秀光碟音带,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继续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