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那些事儿
(2023-08-06 16:29:53)
标签:
医院病房手术医生护士 |
分类: 五谷杂粮 |
十七床估计是一位来自远郊的农村大姐。胆囊手术后,伤口愈合不是很好。年轻的小伙子医生,会端着药盘给她换药。她微胖,淳朴,热情,到中午吃饭的时候,病号食堂就会送餐来,她会及时提醒你。她每天早上起床不久后,就会吃一些不知道哪里来的白米饭。其实她有糖尿病。同病房的病友们告诉她,血糖高的人不能吃很多白米饭。这就是了,糖尿病应该是会影响伤口愈合的吧!她女儿每天会来看望她,不陪夜。
十八床,第一拨来得是两口子。先生相貌俊朗,是病人;太太是个眼镜,胖胖的。眼镜很能干,她能按照医生的要求跑到医院附近购买一大堆术后用品。她得意地告诉十七床,她买了三套房子,其中一套是为儿子准备的,儿子长得非常像她。当她先生被推床送往手术室时,同时告知她不能前往。她哭了!病友们都安慰她,不要紧的,会好的。她先生是做直肠切除手术。对了,他们住在昆山。当晚她先生住进了ICU,她就成了十七床的陪护,住了下来。
十八床第二拨,一家本地人。女的是病人,男的是陪护。从开始到病房,这陪护就开始喋喋不休地向老婆大人报告,他是怎样和护士站接洽的,怎样和送餐阿姨交涉的,细节、表情、双方对话、情绪、过程巨细,亦无遗漏完美叙述,听得病友们一愣一愣的。神奇的是,晚上休息的时候,所有的病人及陪护全部拉上帘幕休息,他们却不理不顾,大白天下。
十九床,一对乡村老两口,老妇人头发剪得短短的,躺在床上时间居多。起来坐着,头发全部立了起来,看起来很搞笑,也很可爱。老妇人也是手术伤口愈合不好。老两口每天早上起来后就会吃东西,有时候用吸管,有时候用调羹。吃什么呢?他们好像是住在航头的。老爷子喜欢用本地普通话和你聊天,个别词语似懂非懂。
二十床,也是两拨。先说第一拨,一位男士,短裤T恤,包包没有打开,等待护士通知。他问清楚了手术方案后,通告了他当医生的朋友,决定不在这间医院治疗了,改去他医生朋友那里去了。无聊地翻阅手机,没多久就走了。
第二拨,一架漂亮的红色救护车专用担架床拉来一位90高龄的老人家。俩儿子一个孙子一起送来的。办好住院,就留下一位小儿子陪护。他们不怎么说话,陪护的儿子一直在玩手机。老人家说是在家种菜的。
二十一床要过两天才能做手术,说是胰管堵塞,消化不良,人看起来瘦弱。陪他来的是他女婿。这女婿一直坐在陪护椅上低头玩手机,也不在医院吃陪护饭。他说,实在是想走了,憋疯了!晚上也没有陪护,后来就没有看见他了,可能是女儿来了吧!
二十二床,是一位戴眼镜黄头发的女士。她瘦弱,脸色发黄,但是很健谈,语速超快。还没做手术的时候,悄悄换下病号服,用毛巾把病人手环一遮,溜出去逛街去了。这么热,难道不怕晒吗?她是下午将近傍晚才做的手术,回到病房脸色更加不好看了。
二十三床,是一位八十一岁的老先生。身体瘦弱,身上插了两个排液管和输液端口,起床、行走都要陪护搀扶。他是病房中唯一一位请了陪护的病人。老人家也喜欢看手机,有时候还用爱拍。老太太每天白天来,晚上回家。老太太是当年的老三届,下过乡。两个人的父母家庭都曾经是地主。老太太的背也驼了,但是依然神情抖擞。每天来回奔跑。他们的陪护是一位来自四川的胖女人,扎着冲天炮小辫,身穿黑色T恤运动裤。动作麻利,尽心尽责。爷叔,爷叔地招呼老人家。扶老爷子上卫生间,晚上接尿倒尿,还会给老爷子擦身。没事儿的时候,还会和隔壁病房的老乡聊天;有时还会联系她们的业务圈子,互相介绍陪护生意。她告诉我,她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考上了北京研究生。她很早就离异了,男人对她不忠。开心的时候,她还会轻轻滴哼歌,听起来嗓音还不错呢!
最早进病房的是清洁工人。
每天先是医生查房,询问病情。然后护士查房,输液、上药。手术室的人来接送病人。
早中晚,吃饭的时候最热闹。送餐大姐清脆的嗓音一下子在过道里响起,病人和陪护就会拿着碗打饭。
病房睡得早,起得也早。
每天都有人出院,又有人入院。病房的故事还会延续。
前一篇:《一切如你》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