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青铜”二字的由来
青铜器是铜锡合金,即在铜(红铜)中加入适当的锡,以获得更高的硬度,从而利于铸造包括礼器和兵器在内的各种器具。
中国古代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十分发达,技术和工艺水平远高高于其他文明的青铜时代,这与中国在青铜发现之前就有成熟的烧陶工艺有直接关系,更与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礼制有关,《左传.成公十三年》有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中国出土的青铜礼器和兵器数量众多(青铜农具则很少,这是个值得考究的问题)。
青铜技术在《周礼.考工记》(据考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中有明确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这里的“齐”通“剂”,值得就是比例。
铜锡合金会因铜锡比例的不同而色泽有所差异,但大体是呈金色的,所以古时被称为“吉金”。纯铜的颜色是偏红色的(包括橙红、紫红),加入锡后,因锡的不同比例而呈现不同的颜色,上述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是礼器常用的比例,锡的比例大约在10%-16%,合金呈金黄色,是典型的“吉金”色泽;而兵器对硬度的要求更高,所以会增加锡的比例,如“四分其金而锡居一”的戈戟、“三分其金而锡居一”的大刃(刀、匕),随着锡比例的增加,颜色也会偏向青色和白色。含锡比例最高的是鉴燧,也就是青铜镜,估计就是为了追求偏白的镜面颜色和更高的光洁度。
吉金历经岁月后,表面会因氧化等复杂的化学作用产生铜锈,而最常见的铜锈一般呈青绿色,因而后人称之为“青铜”。但这里所谓的“后人”对现代人来说,也是古人了。
但究竟是何时、又是何人开始以“青铜”称呼古时的吉金器具,查阅了半天资料(包括“知网”),一无所获。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人所谓的“青”色到底是什么颜色?
因为青铜器最常见的颜色是绿色,既然以“青铜”称之,那么“青”应该是指“绿”或者泛指“蓝绿”。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古时的“青”大体指代蓝、绿、黑三种颜色:比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的“蓝”实际是一种绿色的植物“蓼蓝”(中药,也常用来提取染料),而蓼蓝中提取出的染料“靛蓝”是蓝色的;在比如“两岸青山相对出”,这里的“青”应该就是指“绿”了;至于“朝为青丝暮成雪”中的“青”就是“黑”色了。
序2.青铜器常见的颜色
青铜器的颜色,除了最常见的绿色之外,还有蓝色、黑色、褐色、金色、红色、灰白色、银色等。
青铜器是铜锡合金,本色大多为金黄色,尤其是青铜礼器。
铜在空气中就会缓慢氧化而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CuO),氧化层会紧密覆着在器具的表面、不易剥落,而且氧化亚铜化学性质稳定(现在也会被用来做水下的防锈层),从而形成青铜器的保护层。但是,在湿润(富含水和CO)的情况下,暴露在空气中的氧化亚铜也会进一步缓慢氧化而生成黑色的氧化铜(CuO);而氧化亚铜和氧化铜在特定的环境下(湿润的空气、土壤,土壤中的酸碱物质等)又会进一步反应而生产蓝绿色的碱式碳酸铜(孔雀石,Cu(OH)CO)或碱式硫酸铜(Cu2(OH)2SO4),这就是我们如今常见的青铜了。
锡在常温下虽不易氧化,但时间久了也会氧化而生成白色的二氧化锡(SnO)或灰黑色的氧化锡(即氧化亚锡,SnO)。青铜器里还含有少量的铅,铅被腐蚀后可生成白色的碳酸铅、氯化铅和黄色的氧化铅等。
实际情况比上述描述会更复杂。这与青铜器本身的成分、青铜器保存或掩埋的环境(收藏、窖藏或墓葬,墓葬周围土壤的酸碱成分、含水量、氧和CO含量等)、年代的长短都有直接的关系,如今我们看到的青铜器,有的可能是只经历了简单的空气氧化,更多的往往是经历了多种反应的组合,从而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样貌。
所以,我们说某种颜色的青铜器指的是器身的颜色以这种颜色为主,虽然有些青铜器器身的颜色几乎为均某一种,接近纯色,但更多的青铜器往往器身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颜色,这是历史的烙印,恰恰是青铜器的魅力所在。
不过,颜色只是铜锈的一种性状,锈面的质感则又是另外一种性状了。所谓质感是通俗的说法,主要是指锈面的厚度和平整度。青铜器的色泽带给我们的观感,实际是颜色和质感的综合效果。同样颜色但不同质感,观感也会不同(估计触感也会不同,只是没机会上手摸一摸真的青铜文物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