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序:
服了。一月份发过的,被新浪搞丢了。
没留证据。有证据又能如何? ......
重发只好。
一.陶瓷文明,曙光初现
– 陶瓷诞生
1.
陶器诞生
陶器源于用火,出于偶然。烧制陶器,距今不到一万年,是新旧石器时代分解的一个特征。
陶器是人类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第一次改变泥土的特性,成为人类生活的用具,是文明的巨大进步。陶器的用途首先是制造容器,还有烧砖。
历史上的烧陶,一般温度会低于1000度,瓷器要烧到1200度以上。
陶器的发现,大都沿着黄河流域,如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也有,如良渚文化,但比黄河流域要少得多,而且烧的温度也略低。
没有纹饰的陶器,成为素陶;画有纹饰的陶器成为彩陶。

[图]仰韶彩陶人面鱼纹盆

[图]马家窑彩陶水波纹罐
2.
秦砖汉瓦
其实战国时期,砖就能烧得很好了。秦砖汉瓦,说的是一种质量的体现。

[图]汉瓦当
3.
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属于灰陶。和红陶比,灰陶硬,原因在于加了一道工艺,即在烧制的最后阶段,泼水闷制。秦俑都用灰陶烧制,与真人1:1比例,是秦始皇军队的翻版,种类多、数量巨大,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奇迹。而俑的出现,是人殉制度的替代,是文明的进步。
秦俑本是彩绘,出土后都褪色成灰色。

[图]秦俑
4.
汉俑
汉俑比秦俑要小很多,大者也不过真人的一半。
汉俑有两类,一类是兵马俑、官吏俑,比较庄重;一类是说唱俑、杂耍俑,反应世俗文化。汉俑还可见颜色鲜亮的彩绘俑。

[图]汉彩绘俑

[图]汉说唱俑
汉陶中还有一些动物造型,比如狗。

[图]汉红釉陶狗
5.
釉陶
陶器在汉代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上施釉,烧制出的就是釉陶。釉陶有颜色,釉里含铜的,烧出来呈绿色,釉里含铁的,烧出来呈黄色。
釉陶出现后,除了建筑造型,容器也多样起来,比如陶壶、陶罐、陶盆等。
汉绿釉很受收藏者欢迎,而且讲究“反铅”,即埋藏两千年出土的汉釉,表面都泛着一种银色的、像云母一样的光泽。

[图]汉绿釉水榭
6.
唐三彩
汉绿釉影响了中国陶器最重要的一支
– 唐三彩。
“三彩”不是三种颜色,二是多种彩色,主要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唐三彩的烧制温度,相对之前的灰陶、红陶,温度提高了一百度,大概达到1100度,因此硬度也提高了。
唐三彩是明器。汉代是中国厚葬的一个高峰,尤其西汉。东汉以后国力渐衰,厚葬之风衰减。唐代是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所以唐三彩品种无所不有,比如俑、动物和各类器皿。

[图]唐三彩文官俑
唐人爱马,马是军事实力的象征,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六骏。《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即位时有牧马二十四万匹,到开元十三年,已经有四十三万匹了。每年八月初五是玄宗的生日,都有各种表演,其中重要的一个节目就是“舞马衔杯”。
1989年,一匹唐三彩马在伦敦拍卖出600万美元的高价,这个中国艺术品的拍价记录保持了很长时间。唐三彩的很多马都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

[图]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图]唐三彩马,这匹黑地三彩马,是国宝级。
二.变土为金,独步天下
– 早期瓷器
瓷器与陶器的区别有三:一是陶用陶土烧,瓷用瓷土少,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土;二是烧结温度不同,除了唐三彩达到1100度,一般陶器都在1000度以下,而瓷器都在1200度以上;三是吸水率和透光度不同,瓷器几乎不吸水,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透光,陶器是不会透光的。
原始青瓷,在商代就出现了。但严格意义上的瓷器,应该在东汉时期产生,距今两千年。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划时代的贡献。瓷器的好处很多,最重要的两点,一是强度大大高于陶器,可以烧制出各种形状;二是原材料便宜,相较于早期的容器,尤其是贵族使用的铜器、漆器,成本大大降低。
1.
原始青瓷
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因为釉里含有铁元素,烧后呈青色。从科学角度讲,早期白瓷、青瓷、黑瓷都是一种瓷,都算是青瓷。含铁量越高,颜色越深,由绿到黑,反之越浅,由青到白。

[图]商代原始青瓷
瞧瞧,商代就有瓷器了,没想到哈。
2.
三国两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国家大部分时间是分裂的,士大夫厌世,反而催生出蓬勃的文化时代。如绘画顾恺之、书法王羲之、诗歌陶渊明等,还有魏晋时期名士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

[图]竹林七贤砖像
这个时期动物造型流行,比如熊尊、鸡头壶、羊头壶、虎子等。

[图]
青釉堆塑人物罐

[图]青瓷虎子

[图]青瓷龙柄鸡首壶
3.
唐朝盛世
– 南青北白
古人烧瓷的过程,是一个追求“白”的过程,白瓷的出现是中国瓷器成为霸主的一个基础原因,后来无论什么瓷器品种出现,都跟白瓷有关。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或者平分秋色的局面,这就是“南青北白”,即南方烧青瓷,北方烧白瓷。唐代瓷器的发展非常快,因为经济发展,政府铸钱需要大量铜,所以从铸开元通宝开始,政府多次下令禁铜,不让用铜器了,瓷器就发展起来了。
南青北白,对应的是“南越北邢”,即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并驾齐驱。
越窑的范围主要指唐代越州管辖的七个县,包括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邢窑是邢州,在今天河北区域。邢窑有一种“盈”字款,在大明宫出土的磁残片就有盈字,说明盈字邢窑白瓷是皇宫专用。

[图]唐越窑青瓷注子

[图]唐邢窑白瓷
唐代还有几个重要的小窑,比如长沙窑,开创了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文字装饰的先河;比如河南的鲁山花瓷,上面装饰了很大的色块,鲁山花鼓非常有名也很罕见。

[图]唐长沙窑青釉褐彩网格纹双系罐
唐代是很开放的,反映在瓷器上,就是有的器型及器身上突起的繁缛的人物雕饰明显是西域的风格。
4.
秘色
唐晚期的秘色瓷对中国瓷器影响很大。秘色算是越窑的改进版,最早的越窑颜色是糖黄色,后逐渐向绿色过渡,秘色瓷就非常青绿了。
秘色瓷发现于陕西法门寺地宫。当年法门寺塔倒塌,国家保护性挖掘,出土2499件文物,其中对中国陶瓷界最大的贡献就是明确了什么是秘色瓷。宫出土14件秘色瓷器,一个八棱瓶、七个碗、六个碟。
秘色瓷开始有了宫廷特色,“官窑”是宋代形成的,秘色瓷开始有了官窑的雏形。
五代时期吴越政权也烧了不少秘色瓷,因为吴越统治的地区正好是秘色瓷生产的区域,当时秘色瓷不停地进贡给北宋皇帝。

[图]唐法门寺秘色瓷八棱净瓶
三. 廖若星辰,珍弱拱璧
– 汝窑
宋窑有两大系统。官窑五大名窑,民窑八大窑系。除了官窑和哥窑,都是以窑口地址命名的。汝窑址一直不明,直到上世纪80年年代在大约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一般来说,皇家专用的窑口都离皇城很近。
汝窑是五大名窑魁首。南宋《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州为魁”。所谓“芒”一指口为涩圈没釉,二是指白色刺眼。
汝窑非常稀少。原因是汝窑烧造时间只有二十来年。汝窑不是官窑,是“御供”的。就是把好的先让宫廷挑选,剩下的还可以卖出。这也解释了宝丰窑口出土的瓷器品质不一。据清宫史料记载,雍正朝有汝窑31件。当世有多少呢?记载不一,大约有67件,绝大部分在世界顶级的博物馆里。台北故宫最多,21件。

[图]汝窑瓷盘
汝窑有什么特征呢?古书记载说有“蟹爪纹”,比较抽象,大概指釉面开片的纹理像蟹脚的纤毛一样毛毛扎扎的。第二个特点是“鱼鳞状开片”,即裂纹的角度是斜的,会折光,显得漂亮。第三个特点是“香灰胎”,胎是浅浅的灰色,像烧香落下的香灰;胎非常薄,一般胎与底同厚;而一般的瓷器都是底厚壁薄。
汝窑是裹足烧、芝麻钉。裹足烧指的是足部有釉,釉要裹过来;芝麻钉指的是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来,把瓷器支在空中烧,烧好后底部釉会有几个点。
汝窑的第四个特点就是釉色呈天青色。一般是素胎,不带纹饰,因为釉厚,不好刻画。
汝窑的款识有几种,一是“甲、乙、丙”编号;二是文字款识,比如“奉华”,指奉华殿,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高宗宠妃刘贵妃的寝宫;还有一种款“蔡”,蔡京。
汝窑为什么追求这种青瓷呢?这和宋徽宗笃信道教有关,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崇清净、返璞归真,而且道教仪式中写给天神的祷词叫“青词”,这种对青色的追求,都影响了徽宗的审美。
四.
高山仰止,卓越千古
– 官窑,哥窑
1.
官窑
官窑颜色比汝窑透亮一些,更显青绿一些。
今天官窑一般指明清官窑,带有明确朝代纪年的瓷器,但历史上的官窑,从宋开始。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慢慢形成了文官政治,文人气息浓厚,文化高度发展。北宋官窑就是从宋徽宗时期开始的。
北宋官窑推测在汴梁一带,但一直没有找到。北宋官窑罕见,一是徽宗执政只有二十几年,再加上靖康之难,很多东西都毁掉了。
1127年,南宋接替北宋。京师自置窑烧造青瓷,即南宋官窑(成为新官,北宋官窑称旧官),在郊坛下和修内司。
北宋和南宋的官窑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即口部由于胎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颜色,这个特征南宋比北宋明显,原因是南宋釉比北宋薄。第二是宋官窑都有开片。第三是北宋的官窑厚重,南宋的官窑轻薄。
宋代官窑,到元代戛然而止,因为元人不喜青瓷。

[图]南宋官窑青釉贯耳瓶
2.
哥窑
哥窑是与官窑同类的窑口,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有开片。哥窑是五大名窑疑团最多的,因为史书记载不清,窑址至今不明。
哥窑的特征,第一是“金丝铁线”,“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实际是烧制过程中的一种缺陷美。由于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瓷器出窑后,釉就会开裂。开裂时间可长达两年。冷却后过去是放在碳水中、现在是放在墨汁中,大的开片旧呈黑色,而细小的开片由于缝隙小颜色进不去,会满满氧化呈黄色。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和官窑一样的“紫口铁足”。
哥窑的存世量较大,且雍正乾隆时期也大量仿制。
哥窑由于和官窑很像,所以有一种说法“官哥不分”,一般说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官哥同属官窑中的青瓷,代表宋代官方审美的最高标准。

[图]南宋哥窑鱼耳炉

[图]
南宋哥窑双耳瓶
五.云蒸霞蔚,如冰类雪
– 钧窑,定窑
1.
钧窑
钧窑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其颜色釉紫、钧红、天蓝、月白等。
钧窑主要烧制时间是宋金元时期,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有人认为“汝停钧代”,即汝窑停烧以后,钧窑就出现了;汝窑和钧窑有些外部特确实接近,工艺也接近。
钧窑工艺中有一点不同,它是“乳浊釉”,一种不透明的釉,而汝、官、哥都是透明的玻璃釉。乳浊釉的好处是覆盖里强,能把胎土彻底盖住,但同时也导致一个缺点,即对胎的要求不高。钧窑对中国陶瓷的一次重大贡献是,它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铜做呈色剂有一定的难度,即高温下会挥发变得没有颜色。
钧窑属于窑变系的瓷器,理论上讲,它的颜色在入窑之前不能控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钧窑的本质。但经过工匠额探索,满满地能在一定限度内控制了。

[图]宋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民国以前,宋钧的鉴定有绝对特征,即“蚯蚓走泥纹”,是因为钧瓷的釉非常厚,能达七八毫米,而且还粘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厚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民国后这个特征已经可以仿制了。
这些年,钧窑的问题又变得复杂,一些学者认为官钧为明永宣时期烧制,理由是造型与同时期的清华瓷有共同之处。
钧窑颇得收藏追捧,有“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的说法。

[图]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
2.
定窑
定窑在河北曲阳,曲阳是石刻之乡,所以定窑瓷器带有雕工。
定窑与另四大名窑都是青瓷不同,它是白瓷。另外,那四大名窑都以釉色为表现形式,而定窑以纹饰为表现形式。定窑的釉面非常薄,可以用刀来雕刻;不过南宋时期,定窑就开始出现模制。
宋代烧白瓷比青瓷难度高,定窑的白也不是纯粹的白,而是“牙白色”。北奇就有白瓷,但那个时候的白瓷有点发青。
定窑底款是刻“官”字最多的瓷器。北宋中期后,定窑突然采用“覆烧”工艺,即扣过来烧,好处是足部满釉,但口变成涩圈了(没釉),于是可以镶铜口、银口、金口,流行一时,不过到北宋晚期及南宋,又恢复正烧了。

[图]宋定窑白釉刻花莲花纹碗
宫廷中使用的定窑不仅有白色,还有紫色的紫定、黑色的墨定,还有绿定。古籍上有记载,但都非常少见。实际上,在钧窑以前的红色,都是酱色,日本人称为“柿釉”。
宋代的审美观釉两个层面,一是宫廷审美,青瓷的收敛、温厚、宁静、含蓄,以颜色为表现形式,强调内心的感受。青瓷收到徽宗的个人喜好而提倡。而相对应的,民间的审美则比较实际,强调世俗感受,比较艳俗,重纹饰,甚至文字的装饰。
六.
和光同尘,分外妖娆 – 宋代北方民窑
宋代是中国瓷器的第一个高峰期,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宋民窑有八大系统,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四个:饶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1.
磁州窑
磁州窑的名称出现很晚,二十世纪初。磁州窑主要在晋冀鲁豫辖区,范围非常广。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大约有三种,一是用刀或竹刻划,二是用软笔直接在白胎上画,三就是前两种的组合,软硬兼施。
典型的磁州窑是白地黑画,非常强烈,率真粗狂。

[图]宋磁州窑瓷罐
磁州窑还有一个装饰是其他窑口罕见的,就是文字装饰。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文字装饰瓷器救赎磁州窑了。
宋代瓷枕很多,确实是送人日常生活用具。磁州窑的多样的造型和装饰尤适合瓷枕。

[图]宋磁州窑白地瓷枕
2.
耀州窑
耀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窑。耀州窑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在陕西铜川发现。
耀州窑呈橄榄绿,颜色比较深沉。瓷器上有纹饰,大部分是刻出来的,北宋鼎盛时期的耀州瓷是“刀刀见泥”,入刀角度是斜的,和现代刀削面的刀法很像。
耀州窑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工艺是由繁到简的一个衰落过程。五代时凸雕,北宋开始阴刻,到了金代时线刻甚至素胎。

[图]北宋耀州窑梅瓶
3.
民窑钧窑
钧窑与其他窑口比,烧造比较简单。民钧以河南禹县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北至内蒙东北。胎质各异,铁黑、深灰、褐黄…可见钧窑整个北方随意烧。
钧窑是乳浊釉,遮盖力强,对胎体要求不高,宋金元以来,质量一路下降。主要是烧造碗盘等民间用具。而宫廷的钧窑主要是烧造花盆、花觚等陈设瓷。
钧窑的整个发展脉络,大致是颜色由红到兰,由精致到粗糙的一个过程,元代以后,钧瓷上的红就彻底消失了。
4.
民窑定窑
定窑是白瓷。民定的白色很受百姓喜爱。
定窑的孩儿枕是非常著名的文物,是定窑的代表性作品。
定窑在北宋初期工艺复杂,雕花都是凸雕,中期改为阴刻,到了金就是印花了,这是所有北方瓷器的一个共同规律,与当时的政治格局的变迁有关。
七.仪态万方,分庭抗礼
– 宋代南方民窑
1.
饶州窑
饶州窑,即景德镇窑。景德镇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有高岭土。
景德镇早在汉代就开始烧瓷器,但很粗糙。北宋以后,开始走向创新之路。景德镇创新的瓷器是“青白瓷”,介于南青北白之间,颜色偏蓝,俗称“影青”、“映青”,都是说它显得非常亮,而且透光性非常好,有“饶玉”、“素肌玉骨”
之誉。在所有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也是最清的。
影青这种“薄如纸,声如罄”的瓷器的出现,导致中国一个品种戛然而止了,那就是玻璃。瓷器比玻璃硬、导热慢、成本低,更适合制造生活器皿。
影青中有大量粉盒,这和宋人追求生活情趣息息相关。
由于高岭土韧性好,可以容易地仿制金属器造型,比如执壶(唐宋时期也叫注子),执壶可做酒壶,也用于点茶。大量影青瓷,今天看来是艺术品,在当时就是实用器。

[图]北宋影青执壶
2.
龙泉窑
龙泉窑的颜色青翠,是南方非常重要的青瓷,是中国青瓷公认的代表,西方人称龙泉青瓷为“塞拉同”。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是南宋,这是政治中心南移的结果。北宋龙泉是豆绿色的,胎厚釉薄开片;南宋龙泉开始出现粉绿、梅子绿,变成青绿色,颜色均匀润泽,胎薄釉厚不开片。

[图]南宋龙泉窑青瓷梅瓶

[图]南宋龙泉窑青瓷刻花粉盒
过去北方人称龙泉为“南耀州”,南方人称耀州为“北龙泉”。但质量最好的耀州窑一定是在北宋,而只想最好的龙泉是在南宋。
3.
建阳窑
建窑在福建,黑瓷,主要生产茶碗,称“建盏”。还有一种称谓叫“曜变”,我们不用了,日本人还在用。
建盏多斑点花纹,比如鹧鸪斑、玳瑁斑、兔毫、油滴等。宋人点茶前要把杯子热一下,建盏保温性特别好,所以对饮茶有极大的好处。有的建盏下写有“供御”款。

[图]宋建窑兔毫盏
古代饮茶习惯与今不同。唐人煎茶,取茶饼烤熟碾成细末,过箩筛后入水煮三沸,然后加上盐、姜等佐料喝。送人点茶,把茶碾碎调成膏,取适量放入盏中,注入沸水,然后连茶带水一起喝。现在沏茶的方式是明代才有的。
4.
吉州窑
吉州窑过去记载很少。吉州窑跟磁州窑的风格、造型都非常接近,很可能是宋室南迁带走的北方工匠所为。差别在吉州窑比较精巧,画的也比较纤秀。
吉州窑也生产茶盏,剪纸装饰是它的创新。

[图]吉州窑梅瓶
八.
马背驰骋,独树一帜 – 辽、金、西夏、元瓷器
1.
辽瓷
辽与北宋对峙。后,辽取定州,所以辽白瓷质量很高,很多与定窑几乎无异。

[图]辽白釉鸡冠壶
辽瓷中有三彩器,辽三彩中有造型奇特的方盘、花盘。

[图]辽三彩花纹海棠盘
辽代的典型器皿,一是鸡冠壶,从皮囊壶演化而来,有黑色、绿色、黄色。二是鸡腿瓶,瘦长有很多棱,便于骑马携带,一直流行到金元。三是摩羯鱼壶,佛家认为能驱凶辟邪。

[图]辽三彩摩羯鱼
92年耶律羽之墓被盗,国家进行了保护性挖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有最大的白釉穿带瓶。
2.
金瓷
金人与辽人不同,几乎没有自己创造的瓷器。金迁都燕京后,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就都恢复生产了,虽然质量不如北宋,但也还不错。
金代也有特色的瓷器,比如一种老虎造型的瓷枕,即虎枕。

[图]金磁州窑白地黑花虎枕
3.
西夏瓷
西夏享国189年,它偏安一隅,尊重汉文化。
西夏瓷器跟磁州窑非常接近,只是粗糙一些,粗枝大叶也是它的特色。

[图]西夏黑釉刻字文瓶
4.
元瓷
元统一中国后,就在景德镇设立的浮梁瓷局,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景德镇设立官方行政瓷器管理机构。
元代瓷器的特点就是粗犷,造型大,重布局,不重细节。元人尚白,所以元代特有的瓷器,就有景德镇青白瓷的观音像、多穆壶等。

[图]元景德镇青白釉多穆壶

[图]元龙泉窑青瓷云龙纹大盘
九 .一统江山,君临天下
– 元青花
2005年7月,伦敦拍卖了一件“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2.3亿人民币。之所以贵,除了稀有(全世界人物纹的元青花罐不足10个),还因为题材独特、颜色画艺质量都是登峰造极的水准。

[图]元鬼谷下山罐,高27.5cm,腹经33cm
元青花有很多迷。
第一个就是为什么是蓝色的?元人尚白,也尚蓝,这可能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同。所以元青花纹饰的装饰层非常多,三、四、五、六、八、九、十层都有(没有七,元人恶七),纹饰也非常琐碎。
第二个就是它没有初创期、萌芽期,一出世就成熟了。有波斯工艺的解释,也有北方工匠南迁的解释(磁州窑就以绘饰为主)。
第三个就是题材众多,花卉、鱼藻、翎毛、走兽、龙凤、人物,什么都画。还是受西域影响,热衷装饰,题材本土化;后期人物多应该是受元曲和小说的影响。
第四个就是造型硕大。
至正型元青花
元青花,历史上没有人研究过。第一个研究元青花的是个美国人,在20世界50年代,研究的是一对龙纹象耳盘口瓶,这对大瓶是英国人霍布逊1929年在北京发现运往欧洲的。大瓶上有文字记录“…至正十一年,良辰谨记。”是1351年,一个叫张文进的人定制的瓷器供奉。因为这对大瓶太有名了,就以它为准,把元青花重纹饰层次丰富的都叫“至正型”青花。

[图]元青花龙纹象耳盘口瓶,高63.6cm,大英博物馆
著名的元青花出土有几次。
一次是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了11件瓷器,其中6件元青花,都是国宝。第二次是1983年江西高安窑藏出土的18件元青花,包括著名的“六艺”梅瓶。再有就是解放初期南京沐英墓出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元青花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大约有几百件,最多的是土耳其的拖布卡比宫。

[图]元青花缠枝牡丹梅瓶

[图]元青花鸳鸯卧莲图玉壶春瓶
元青花的工艺特点与想象的有一点不同,它是“模制”,所以八方瓶、六方瓶、扁瓶特别多。
元青花上多画牡丹。牡丹是少数民族最推崇的花卉,在辽金元瓷器重,都被大量绘制。
中国陶瓷自发明起,品种不断增加。唐宋时期,登上了第一座高峰,多个窑系各领风骚。元青花的出现,君临天下,确立了霸主地位,也确立了景德镇的地位。元青花是汉文化、波斯文化和蒙古文化的结晶,它以优雅悦目的蓝色,为陶瓷开辟了一条装饰的新路。青花发色稳定,成品率高,从内到外质地优良。
元青花一反宋代回球的含蓄自然美,是奔放的人工美,只有清中后期出现的粉彩能与之媲美。
十.
苏麻理清,深入胎骨
– 明早期青花
明代青花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受政治影响,尤其是皇帝本人的影响很大。
明早期指洪武到成化这段时期,瓷器主要是永乐、宣德两朝(1403-1435)。永乐是军事家、政治家,气魄大,所以永宣瓷器的尺寸大,形制受波斯文化影响,永乐瓷器的纹饰呈现强盛的子态,比如龙纹是明清两代最凶猛的姿态。
永乐在南京修建大报恩寺和报恩寺塔,使用了青花地砖,古今中外,仅此一例。永乐瓷器的很多特点跟郑和下西洋有关,包括造型纹饰,也包括“苏麻理清”(也叫苏泥勃青)。
苏麻理清是一种染色剂,烧出来蓝中发黑,有锡光斑。这点很专业,它是高铁低锰,因为铁含量高,所以呈现锡光斑。苏麻理清产生的艺术效果,浓重、晕散,古人把这种晕散赋予美学的特征,所以苏麻理清一下子就成名了。苏麻理清烧成后,釉面会坑坑洼洼,它本身是一种缺陷,但被文人渲染后,称为一种缺陷美。

[图]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
过去几百年,永宣青花一直是青花瓷器的魁首。一般说,永宣不分,就是永乐瓷和宣德瓷非常像。宣德雅好艺术,喜欢绘画,大名鼎鼎的宣德炉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乾隆就非常喜欢宣德瓷器,比如有一件作为佛教道场的青花瓷罐礼器,上面写着古印度的梵文,底部写有“大德吉祥场”,乾隆让画师画了一幅鉴古图,把这件瓷器画在自己身边。

[图]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
宣德喜促织之戏,就是斗蟋蟀。宣德蟋蟀罐非常有名,台北故宫1000多件宣德青花,可一个蟋蟀罐也没有。1993年,景德镇出土了一窝青花残片,攒起来就是蟋蟀罐,一共21件。
宣德青花逐步拜托了波斯的影响。宣德八年,朝廷一次下令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00件。中国龙纹最为凶猛的时期就是永宣。
永、宣青花还是有一些区分:一、永乐时期的款少,宣德时期的款多。二、永乐时期的釉面莹润,宣德时期的釉面出现橘皮,有点儿皱。三、永乐瓷器体轻,宣德瓷器体重。四、永乐青花的晕散不如宣德,显得更清秀一点。

[图]明宣德青花水翼龙纹大缸
永宣之后是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三朝(1435-1464),称为瓷器的黑暗期,没有落款的官窑。原因就是土木堡之变,以及夺门之变,使得这一时期非常混乱。
明早期瓷器的贡献,在于:一、摆脱了宋以来的陶瓷美学系统,宋瓷朴素,青花繁华。二、中国官窑第一次署上本朝年款,称为定制,影响后世。三、官窑开始有了规范的形制,历朝历代都按定制烧造,称为一种皇家规范。
永宣是青花的盛世,被公认为青花瓷的巅峰。
十一. 各领风骚,谋求变化
– 明中期青花
明中期是成化、弘治、正德三朝(1465-1521)。
相对于浓烈的永宣青花,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这种风格的改变,源于成化跌宕的童年经历,他是正统帝朱祁镇的儿子,命运随父亲的境遇起伏,好在一直有一个万氏宫女陪伴呵护,所以成化17岁登基,立刻娶了比自己大19岁的万氏为皇后,可见其恋母情结。
成化的柔弱,也反映在青花上。成化青花已不再使用苏麻理青,而用“平等青”,一种很淡的青色,适合画疏淡的花草,画出来都比较柔弱。不适于强调渲染的效果,它强调平涂和线条。
“成化无大器”,确实成化瓷器很少大件的。

[图]明成化青花卧足碗
成化的人物纹非常有特点,“成化一件衣”,就是成化瓷器上的人物,光着脊梁穿一件衣服,没有层次感。
成化瓷器出现了大量的婴戏纹碗,尤其成化后期。
弘治也是17岁即位,和他父亲一样柔弱。他一生只有一个张皇后,是中国史上唯一一个一夫一妻的皇帝。
弘治勤俭,不喜奢华。弘治瓷器最有名的是黄釉,是黄釉的巅峰。
弘治青花最大的特点是画面留白,除此之外,“成弘不分”,与成化很近。

[图]明弘治青花人物罐
正德瓷器开始转变,有清淡变得青翠。
正德皇帝是最有风采的一个皇帝,14岁即位,30岁驾崩,是明代唯一不生孩子的皇帝。不守规矩,喜欢女色就营造豹房寻欢作乐,喜欢习武就自封大将军还御驾亲征了一次。
正德皇帝深受伊斯兰教影响,所以正德青花上出现阿拉伯文字的装饰。

[图]明正德青花阿拉伯纹尊
十二.火光炸天,四时雷电
– 明晚期青花
明晚期嘉靖、隆庆、万历三朝近百年(1522-1620)。
明青花的早中晚三期,就是从浓艳、清淡又到浓艳,嘉万的热烈是官民一起热烈,全社会的一个释放。
嘉靖青瓷开始使用回青,又叫回回青。是一种青金蓝色,也叫佛头青 –
过去鎏金佛头发髻的那种藏青色。回青的特点是蓝中带紫,颜色开始发紫。
因为皇帝喜欢,道教开始对瓷器产生影响,道教题材大量出现,比如八卦纹、云鹤纹、葫芦纹、回纹、灵芝纹等纹饰,比如葫芦瓶、香炉等造型。这样一来,官窑立刻显得不那么庄重了。嘉靖瓷器的装饰追求“言必有意,意必吉祥”,瓷器上直接写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
佛教重来生,道教重今生。嘉靖炼丹、祈祷,祈祷就要写青词,所以嘉靖朝出了一批青词宰相。嘉靖二十年发生宫女行刺案,自此后二十年嘉靖不再上朝。

[图]明嘉靖青花三羊图碗

[图]明嘉靖青花葫芦瓶
隆庆30岁等级,在位只有6年。隆庆做了一件好事,就是“隆庆开关”,使晚明与世界有一个短暂的接触,促进了商品经济,也开始了第二次收藏热的到来。
隆庆青花最为浓烈,蓝得发紫,在嘉、隆、万三朝有鹤立鸡群之说。

[图]明隆庆青花
万历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得皇帝,共四十八年。万历内有严母、外有严师,性格有些逆反。
万历瓷器的典型特征就是装饰繁缛,密不透风,瓷器画的非常满,而且没有主题。这与同时期欧洲盛行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也有一定的关系。万历瓷器中还出现了一些镂空作品。

[图]明万历青花龙凤纹出戟尊
“开光”的装饰手法,宋元就有,万历开始流行。开光就是指在无主题额图案中,用轮廓线开出一个框,框内画上主题图案,好处是突出主题。西方人非常喜欢这种开光额克拉克瓷器。

[图]明万历开光青花莲瓣形梵文盘
明代瓷器的第一次高峰时永宣,第二次高峰就是嘉万。这一时期,瓷器造型千变万化、醒目的蓝色、贴近生活的装饰等。另外,资本主义萌芽大大刺激了瓷器的生产,使嘉万瓷器呈现出显著的商品特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