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2020-02-19 15:45:40)
标签:

笔记

读书

青铜器

辞典

博物馆

分类: 读书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青铜器,在浩瀚的历史文物中,独具风骚。尤其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不仅是生产和生活的工具、更重要的还是规范社会礼仪文化的礼器,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价值,也因其丰富的种类和各具特色的精美造型,一直在世界考古和文物界独树一帜。
    特别喜欢中国古代青铜器。
    每到一博物馆,必先直奔青铜展厅,在或雄浑质朴、或精巧入微,或青绿斑驳、或金黄生辉的青铜重器间流连忘返。时间久了,对青铜器有了初步的了解,但过目就忘的脑袋,着实装不下丰厚的历时信息,所以一直想做个笔记,把所见的青铜器文物按照品类做一梳理,恰好找到了一套比较新的权威著作《中国青铜器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遂摘录骨干、添加枝叶,备回顾赏析之用。
    青铜器是会说话的文物,尤其是那些刻有金文的青铜器,更是解密古代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中国古代的编年纪事,始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而之前的历史没有文献史料,只能从考古遗迹和文物中去解读,而青铜器铭文就是其中最具价值的密钥。这也是著名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一直在做的研究工作。
 
青铜时代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开启的时间上比世界的青铜时代要晚近1000-2000年(比如美索不达米亚,比如古印度和埃及),大约发端于夏代、兴盛于商周、沉寂于战国末期,大体上对应着中国奴隶制国家的兴起、兴盛到衰亡。
    目前最早的青铜文物,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被认为夏都),距今大约2000年。虽然有更早的冶铜技术的证据(比如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公元前3000年的单刃青铜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最古老冶炼青铜器),但都不足以代表青铜时代的兴起。
    有学者将中国青铜时代分为早期、中期和末期。
    早期为大约公元前2080~1580年间的夏王朝,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同期的墓葬开始出现种类繁杂的青铜器,同时有人殉、人牲出现,标志着中国奴隶制国家已经形成。
    中期包括商代至西周前期。此时期分个两阶段,前一阶段是商代早期,约公元前16~13世纪,以河南郑州二里冈文化为代表,此时期奴隶制国家进一步发展,青铜器数量大增,常伴有成套礼器,贝币大量出现,人殉、人牲更为普遍。后一阶段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约公元前13~10世纪,以安阳殷墟为代表,中国青铜时代达于鼎盛,青铜铸造工艺成熟,出土大量的精美青铜礼器、武器与工具。殷墟是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殷墟是目前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周早期周原遗址和丰镐遗址的考古发现尚不足以自证),也是青铜铸造业的中心,有大规模的宫殿及陵墓,有发达的金文与甲骨文,人殉与人牲成为一种制度极为盛行,这些都反映出奴隶制社会的繁荣和礼制的成熟。
    晚期从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阶段。青铜铸造工艺取得突出发展,出现了分铸法、失蜡法等先进工艺技术。湖北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证明当时在采矿、配矿、冶炉砌筑及冶炼方面均达较高水平。此时期列国都城形成繁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金属货币大量流通。至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开始逐渐衰落。
    青铜文化的主体是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但长江流域的古蜀国“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则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别样篇章。三星堆青铜器虽然从工艺和都能寻找到中原文化的一些传承,但更鲜明的还是其与中原迥异的独特文化,那些柱目阔口的青铜面具和高大繁密的青铜神树,彰显着历史的神秘。
    中国青铜器文物数量巨大、种类繁多,按照用途大约可以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武器、生活用具、农具、量具、车马、工艺大类。
    成套的食器、酒器、水器等也常被用于祭祀和陪葬,作为礼器或明器,而刻有铭文用于颂扬王上和祖先功德的大型器,也被称为重器。

Tips:

1.“青铜”称谓之由来
    古代的铜器经千百年的氧化,表面生成青灰色的铜锈,而被后人称为“青铜”。其实青铜器(Bronze Ware)本是金黄色,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现在在博物馆中还能见到因偶然因素而未被氧化、依然爆出金黄本色的“青铜器”。
    青铜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是纯铜(红铜)中加入锡或铅的合金;与纯铜相比,青铜熔点低(25%锡的青铜,熔点低至800;而纯铜熔点为1083)、强度高、铸造性(韧性)好,所以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成为农具、兵器和生活用具的重要材料,人类历史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现代解释上,青铜是除了纯铜(紫铜)、黄铜(铜锌合金)和白铜(铜镍合金)之外的其他铜合金的统称。上述各种铜合金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各不相同,各具用途。

2.彝器
    彝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祭器,后来成为商周时期青铜礼器的泛称。
  “彝”字在甲骨文及青铜器金文的形状是用于祭祀的双手被反绑的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上说:彝是宗庙里常用的礼器。许多青铜器上有“作宝彝”或“作宝尊彝”的字样,所以后人就常以“鼎彝”或是“尊彝”二字代表祭祀用礼器的通称,并不专指某种特定形式的器型。

3.礼器
    周公制《周礼》,即礼乐制度。
    礼是对人的身份划分和社会规范,对应森严的等级制度;乐是在宴饮和祭祀等重要场合运用音乐营造氛围,是礼制运行的形式保障。
    出于礼制的需要,一些用于宴饮和祭祀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即被称为“礼器”或“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何休注《公羊·桓公二年传》:“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礼器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象征。随着奴隶制度的衰微,“礼崩乐坏”,青铜礼器就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4.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青铜刀,长12.5cm,宽2.4cm
    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出土,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青铜爵,通长14.5cm,高13.5cm,重0.75kg
    夏,二里头文化
    1984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出土,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92%铜、7%锡,采用复合范浇筑,是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一次飞跃。

5.中国最早的铁器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铁刃铜钺,长11.1cm、宽8.5cm、铁刃宽6cm
    商早期。1977年北京市平谷县出土。被誉为“中国最古老铁器”。1972年河北省藁城商代遗址也出土过一件类似的商铁刃铜钺。
    刃部的铁不是人工冶铸的铁,而是用陨铁锻造成薄刃后,浇铸青铜柄部而成。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虢国玉柄铁剑,铁剑长20厘米,玉茎长13厘米
    西周晚期。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虢季墓),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最早冶炼铁器,距今2800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剑”,现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寺洼铁条
    商早期,距今有3500年。2009年寺洼文化遗址出土,“一块内部完全锈蚀,另一块尚存部分残铁”。经鉴定,铁条由“块炼渗碳钢”锻打而成,是冶炼金属。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冶炼铁,比中华第一剑还早了700年。
    虽然铁器的出现早至商早期,但铁器冶铸工艺的成熟大约始于西周末年,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开始普及,主要的类型有农具、手工具、兵器及杂器,以农具和手工具为大宗。但青铜工具(兵器)直到汉代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6.铁器为什么能取代青铜器?
    铁器比青铜器硬度高、韧性好(不易折断),更锋利耐用;而且铁矿比铜矿分布广泛,所以一旦铁器的冶铸工艺获得突破,铁器的制造成本更低、也更适于普及,这两点至关重要,足以补偿铁器容易生锈的缺陷,使得铁器成为普通农民也用得起的工具(相比较而言,青铜器几乎是专属于贵族的),以至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的劳动生产力,所以铁    器时代被视为超越青铜时代的一个新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铁器取代青铜器主要是在农具、手工具和兵器等小件器具上,并没有取代青铜礼器。这有两个原因:一是青铜礼器被视为一种正统而传承,二是青铜器(吉金)的色彩比铁器更美观,而且不像铁器那样容易锈蚀。而且,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时代的礼乐制度也日渐凋敝,青铜礼器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意义也逐渐消退,取代这种“炫耀”功能的是金银器、漆器和玉器(当然宫殿、陵寝、土地这些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一直流传)。
    另外,铁器比青铜器出现得晚,也主要是冶炼技术上的原因。首先早期达不到冶炼铁所需要的温度(与温度之于烧瓷和烧陶的差别类似),铜的熔点是1083°,青铜的熔点因含锡比例的不同在700°-900°之间;铁的熔点是1535°,融入碳后熔点可降到1150°左右。更高的温度也意味着更多的燃料消耗。其次炼铁需要锻打和热处理,这些复杂的技术从发现到成熟当然需要更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都是天注定的吧,否则可能就没有青铜时代了呵。

一.食器

1.鼎
    肉食器,用于煮或盛放肉食(后期作为礼器的鼎主要用于盛放)。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从夏晚期出现,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
    鼎是最主要的礼器。西周是最重视食器的时代,产生了表现等级秩序的“列鼎”制度,奴隶主贵族的等级越高,使用鼎的数量也越多。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至东周晚期社会变革,礼乐崩坏,列鼎制度不复存在。东周青铜器主要是列国的青铜器,鼎的形式也变得各具地方特色。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2.鬲(lì)
    肉食器,《尔雅.释器》:“鼎款足者谓之鬲”。
    从新石器时代陶鬲发展而来,一般为侈口(又称广口,即口沿外倾)、三空足,无耳或双立耳。也有四足鬲。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3.甗(yǎn)

    蒸食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 ),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竹制分隔物,叫做箅(bì),上有通蒸气的孔洞。
    甗是实用器,纹饰一般比较朴实。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4.簋(guǐ)
    饭食器,用于盛放黍、稷、稻、梁等饭食。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两附耳,还有少量四耳。最早出现在商中期,但数量极少,商晚期才开始增多。至春秋晚期不再流行,被盨、簠所代替。
    还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方座簋,是为席地而坐条件下增高高度而设计。
    簋也是重要礼器,多与鼎配合使用。
    史书记载天子九鼎八簋、组后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两簋。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5.盨(xǔ)
    饭食器。
    椭圆形,敛口、鼓腹、二耳、圈足,有盖。除椭圆体外,与簋的形制相同,系由簋发展而来。出现于西周中晚期,流行于西周晚期,春秋后逐渐消失。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6.簠(fǔ)
    饭食器。
    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圈足四面留后口形成四足)。西周时腹部向四周斜直到底,春秋起腹部为折璧式,折璧由低斜发展到高直。有盖,盖与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
    最早见于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尚沿用。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7.敦(duì)

    饭食器。
    由鼎和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初见于春秋早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春秋时上下不对称,有圈足或三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战国时期,除三足外,体态大多浑圆或椭圆,体和盖对称,盖倒置后可做器使用(与簠类似)。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8.豆
    羹食器,用于盛放腌菜、肉酱一类的食物。
    上有盘,下有柄,近底部伸展成为圈足,多有盖。早期的柄较粗壮,春秋战国时期的柄细长。最早见于商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
    豆的腹部也就方形的,称为方豆。
    豆也是礼器,常以偶数组合使用。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9.盂
    饭食器。也可盛水、盛冰。出土数量较少。
    侈口、深腹、圈足,腹两侧有附耳或兽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
    盂可与簋同用,簋中之饭取自盂。最早出现在商晚期,流行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少见。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0.盆

    盛食器。也可盛水。
    圆腹、平底,腹有两附耳,有盖。盛行于春秋时期。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1.匕

    取食器,用于从鼎、簋、鬲等盛食器中取食进餐。
    匕体呈椭圆形,前端尖锐,后有装木柄的銎(qióng)。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二.酒器
1.爵

    斟酒器,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其形式仿自陶爵。
    器体如杯,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pàn,把手),下有三足。
最早见于夏晚期,商早中期爵壁很薄,腹部扁圆形,平底,无柱或有钩形小柱,细锥足;自商晚期到西周,爵壁厚实,流和尾上翘,柱的顶端有菌形、帽形装饰,足很长,三角形,外撇。也有腹部方形的爵,很少见。、、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2.角

    斟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不同之处是无流,口部两侧均为尾。
    多为深腹圆底,少量有盖。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3.觚

    饮酒器。
    最早见于商早期,其形制变化不大,为一有圈足的侈口高体杯。商早期觚体一般较粗,商中晚期器型细长,并在圈足下加上边圈。觚与爵是一组基本的酒器,也有与斝组合的,常相伴出土。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4.觯(zhì)
    饮酒器。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有圆体和椭圆体两种,大多数有盖。西周早期较为流行,西周晚期出现颈细长的圆形觯。到春秋时期,觯有自名“耑”者。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5.杯
    饮酒器。
    古籍中未见杯形状的描述,文物中有“耳杯”自铭为杯。有觚形器设单把或双把者称单耳杯或双耳杯。无把高足者称高足杯。
    耳杯,又名“羽觞”。饮酒器,椭圆形,侈口,口缘两侧设半圆形耳,平底。
    青铜耳杯盛行于战国时代,汉代大多用漆器耳杯替代。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6.斝(jia)

    裸酒器,在裸礼中裸酒(以酒洒地)以祭神或祖先,称裸斝。
    鼓腹平底、侈口双柱,三角锥形空足,腹部一侧有鋬,弧形,鋬孔较大。
初见于夏晚期,柱较小,形似鬲;商早中期形制变化不大。至商晚期盛行,西周中期后逐渐杯其他酒具取代。商末周初斝形似爵,腹部变大,出现方形腹,双柱增高且有菌帽装饰。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7.尊

    盛酒器。尊是珍贵的青铜酒器之一,存世不多。
    早期器型有圆形也有方形,侈口,口沿厚实,颈部较长,折肩成腹,肩上有立体的三、四个牛首或羊首,腹下高足。商晚期尊的外形似觚,没有明显的腹部,流行至春秋。
    还有一类鸟兽等动物造型的尊,鸟兽尊。鸟尊有鸮尊、雁尊、鸭尊等;兽尊有象尊、牛尊、豕尊等。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8.壶/鐘/鈁

    盛酒器。
    在青铜酒器中为大类,使用的时间很长,形式也较多。与卣较似,都有盖,但卣盖罩在器外,壶盖的子口插入器内。整体上是侈口、高颈、鼓腹、圈足,两侧有环耳。很多壶有自铭文,汉代大型的圆壶自名为“鐘”,方壶自名为“鈁”。
    此外器型还有匏形壶、小口提梁壶、扁壶等。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9.卣(yǒu)

    盛酒器。有提梁,俗称提梁卣。
    卣为秬鬯(jù chàng)容器。秬鬯是黑黍掺香草汁酿成的酒,用于祭神与先祖。
    与壶相似,但盖在器颈之外,且有相当高度。初见商晚期,在较短时间内与壶并存,后替代了壶。其形制与扁圆、圆形、方形、筒形等。商代多为扁圆和方形,西周多为圆形。此外还有鸟兽形卣,如鸱鸮(ch xio)形或虎食人形。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0.方彝(yí)

    盛酒器。是青铜酒器的共名。“彝,卣、罍器也”,“皆盛酒器,彝其总名”。宋人以这类酒器都是方形,故名方彝。
    高方身,口、腹、足连城一体。有盖,盖形似屋顶,且有立钮;盖的四隅和中间一般有四条或八条棱脊,与器身的棱脊呼应。最早见于商晚期,形式较单调,腹部较直。西周时口部下沿略收缩,腹部鼓起,有的腹旁两旁有形似象鼻上卷的耳。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1.觥(gōng)
    盛酒器,又名兕(sì)觥、觵。
    一般为兽形。腹部椭圆或长方形,腹下设圈足或四足,前部有一宽槽流、高于器口,后部有一鋬可执。盖随口部形状设计成可罩住器口,一般饰牛、羊、龙、虎、象等兽首。觥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早期,西周晚期一转为盥洗器的匜。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2.罍(léi) /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líng)
    盛酒器。有圆体和方体。
    器型一般为高体、小口、圆肩,腹部向下略收敛,平底或低圈足。肩部两耳,正面腹部下部另设一耳。早见于殷墟中期,西周早期少见,西周晚期被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替代。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高盖,子口很长,插入器中。肩部设两小龙为耳,为耳之蜕化。上腹外鼓,下腹内收成小平底或矮圈足。西周晚期罍消失之时,即其始行之时,春秋已很少见。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3.盉

    盛酒器、盛水器。
    盉与酒器组合,盛水以调和酒的浓淡,为酒器;与水器组合成为水器,承担匜的功能。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沿用至战国时期,形式较多。
    早期的盉盖与器连铸,盖后面有大孔,腹的一侧有一只向上斜插的管形流,这种顶流式盉到商晚期还存在。商末至西周的盉形似执壶,有盖,盖上有钮,与鋬上的钮有链相连。足的形式有柱足、鬲式分档足和丁字形足。
    春秋战国时的盉,大多为低体、广肩、鼓腹、小口,下置三蹄足,颈上设提梁,流口为龙口或鸟口。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4.(cóng)
    盛酒器,也可用于汲水。
    有方形和椭圆形两种,侈口,颈较短,鼓腹下收成平底,肩两侧设环耳,有的腹下端也设一堆环耳。始于春秋早期。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5.斗

    挹(yì)酒器。
    由一个平底或圆底的小杯,连铸一段或曲或直的长柄。常与其他盛酒器一起出土,比如觥、壶、尊、卣等。盛行于商及西周时期。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6.勺
    挹(yì)酒器。
    勺与斗作用相同,形状也相似。勺是在小杯一侧连着一条直柄。较少见,大都在商晚期。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17.禁

    坐器,用以置尊、卣等酒器。
    外形为方形或长方形,禁面有圆形或椭圆形孔,孔周边突起,以安放尊或卣的圈足。四面有壁,呈镂空或栅栏状。很少见,最早见于西周早期。
    读书笔记-《中国青铜器辞典》(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