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大姑爷将我送到学校后,当晚就离去。我的大学生涯从此开始,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熟悉环境,初识我的大学。在宿舍,同学们互相问对方是学什么专业的。与我同一宿舍有一高个子男孩,头发不是太长,脸长得白净,却又浓眉大眼,嘴上还有胡须。他听说我是学水处理的,便很高兴地说:俺俩是一个专业的,到现在我才发现一个水处理的。后来才知道这位同学的姓名,他叫徐守华,宿迁人,与我同班,其实当时南能水处理专业每一年级只有一个班,我们班叫1486班,至今我还记得,我的学号为18号。除了徐守华,其们同宿舍的大多数是工业锅炉专业的,工业水处理专业与工业锅炉专业都属于热工系。宿舍里还有个别机电系的学生。
到学校的当晚,吃点从家里带来的月饼,安顿好床铺,便睡去。
第二天早晨,早早起来,大雾弥天,独自在校门外的路上徘徊。路旁也是高高的杨树,尽管已经到9月15日,江南依旧是芳草萋萋,这与我的故乡不同,此时,在故乡,早已草木凋零,衰草连天,一派肃杀的秋景。
我的思绪也不平静,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大学吗?几排简陋的校舍与宿舍,筑上围墙,旁边是铺上煤渣的足球场,足球场附近的空地上还有一些单杠与双杠,足球场附近是一大片空地,空地中间还有水塘,空地两边是水沟。后来我才知道,那一大片空地都是属于南能的。
校舍的尽头是食堂,食堂大约有四五个窗口,窗口外面是用钢结构做支架,玻璃钢板做顶棚的大房子,因为没有餐桌,所以我不能称它为餐厅,这个大房子只是我们排队买饭菜的地方,买好后端回宿舍享用。1986年下半年,学校食堂里一份青菜一毛钱,一份豆腐烧肉片2毛钱,一份红烧牛肉外加一份青菜6毛钱。
我梦想中的大学不是这样的,大学应该有大楼,应该有塑胶跑道,这里没有。我们的数学老师马耀明先生住的房子比我们学生宿舍质量还要差,是用红砖砌的,外面没有水泥粉层,而且还比学生宿舍低矮。
总之,如果不是校门口挂着“南京能源工程学院”的门牌,真的看不出这里是一所大学。
后来我才知道,南能是江苏省科委下属的一所大学,主要面向南京市招收走读生。江苏省锅炉学会以及南京市锅炉学会也设在南能校内。南能是首任校长周士谔一手创办的大学,之前学校租借在紫金山脚下,后来才有自己的校址,有了230多亩属于南能的土地,南能的创办倾注了周校长大量的心血。
我们1486班教室在进校门的第二排校舍里,以校园中间的马路为对称轴,与之相对称的校舍就是寝室所在的校舍。几排校舍之间也并非一无所有,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们教室门口有几棵美人蕉,株高、叶大、花艳。
我们班共有36名同学,其中约一半是女生。
我们班同学年龄大多与我同龄,1968年出生,刚入校门时18岁。年龄大的也大不了两岁,年龄最小的就是与我同宿舍的徐守华,他只有十七岁。
我知道,自己要在这所校舍堪与西南联大媲美的大学度过三年大学时光,因为我是一名农家子弟,能跳出农门已属不易,我别无选择,尽管年青的我也常梦见自己重新参加高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