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最新技术wwtworldwidetelescope万维天文望远镜 |
分类: 技术 |
嫦娥升空,太空行走,这一些对浩瀚宇宙的探索是否也让你跃跃欲试呢?如今,微软研发了一项名为万维天文望远镜(WWT)的技术,能以多媒体的手段展现宇宙无穷奥妙。其新颖独特、简单易懂的竞赛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大众对宇宙及天文学的兴趣。在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国家天文台、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微软杯”宇宙漫游制作大赛中,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的近两百个代表队参加。参赛者们利用这一技术,充分发挥自己对宇宙魅力与神奇的探索,呈现出无数佳作。11月9日,“微软杯”宇宙漫游制作大赛颁奖典礼在北京天文馆隆重召开。最终由来自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的王琴同学折桂。今天,我们就来听听这位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与万维天文望远镜的罗曼史吧。
一见钟情
与Worldwidetelescope(以下简称WWT)软件的结缘大概要追溯到2009年我保送研究生的那段时间。我选择了物理学科教学专业,但是又不甘心只限于研究中学教育。得知郑小平教授正从事基于WWT的大学天文研究,我便主动找到郑老师,与他聊起了天文,聊到了教育,聊到了我们学科教学应该如何学习研究。这一聊,我就被基于WWT的天文教学深深地吸引住了。
这次谈话过后,我就下载了WWT软件。软件运行后我突然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一个新的视角。我可以随意进到太阳系,旋转地球,近距离观察星云,还能重现日食过程。浩瀚的宇宙就这样在我的指尖,这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让我心中充满了奇妙的想法,不禁质疑那一句“在浩渺的宇宙里我们不过一粒砂”。诚然,人是一棵会思考的苇草,但是正是由于这难能可贵的思考和伟大的智慧,我们才创造出一番新的天地,创造幸福的未来。
筹备约会
八月份,WWT宇宙漫游制作大赛拉开了帷幕。我也成为跃跃欲试中的一人。细细阅读作品要求后,我知道我要策划一台“大戏”,这样才能打动评委,感染观众。可能是由于我正在看一本叫《一星一世界》的书,它让我对太阳系有了更多的认知,于是我便以太阳系作为题材展开构思。八大行星,每颗星都有自己的特点,每颗星的背后都有一个隐秘的世界。于是我的作品内容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浮出水面。我原本的计划是根据行星的特点来设计人物,好比水星是急性子的大哥(水星,第一轨道,公转速度最快),金星是美丽动人的二姐(金星,维纳斯,第二轨道),还有爱跳呼啦圈的三妹——土星(第六轨道,拥有明显的光环)等等。每一个行星都被赋予了生命力,有了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爱好。倘若再配以相应的声音,这个漫游将是八个兄弟姊妹的欢乐聚会。后来由于配音的难度太高,我就改变了方式,让地球一个人讲述其它行星的故事,这就是现在的《鲁豫有约之宇宙漫游—太阳系》雏形了。我想以访谈的形式,为大家展现一个为人们所熟悉而又陌生新奇的太阳系,让每一个人都能记住它们的特征,这样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既要体现行星的特点,又要降低录音的难度;既要保证内容的丰富和完整性,又要将时间控制在五分钟以内;既要添加多样的素材又要充分体现WWT的优越性……种种要求让我的脚本与WWT讨价还价。最终,让我找到了最为合适的布局:在开场白中介绍主角,接着引出太阳,然后引出水星,从水星再引到金星。同许多综艺节目一样,我这台大戏自然少不了亮点,于是金星这位美丽的女神成为了本“节目”的神秘嘉宾。在介绍火星时,我非常的“痛苦”,原因是我剪掉了很多我想介绍的知识,例如火星与地球的对比,人类对火星的探索成果等等。在准备过程中我阅读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但苦于时间的限制没有办法一一呈现只好割爱了。最后我将木星以外的行星放置在下集预告中,给观众留下悬念。
在制作漫游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WWT的太阳系、行星、地球、星空、全景模式中穿梭,有时我会为了寻找一个素材沉迷在宇宙之中,有时无限的联想以及探索兴趣,我完全忘了我是在制作参赛作品。在漫游编排的差不多的时候,我邀请了几位同学帮我录音,模拟鲁豫、地球、金星等的声音。我们五个人对着一个笔记本,围在一个话筒前,简单的设备拉近了我们距离,看到他们为了短短的几句话反复的练习,我的内心无比感动。
享受甜蜜
记得那是10月的最后一天,我登录MSN,见到一封名为《WWT大赛获奖通知》的邮件。当时我的心跳就开始加速,觉得呼吸困难。看完简短的邮件,我知道我获得了一等奖。
颁奖典礼那天,我见到了崔向群院士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洪小文。从他们手中接过
奖状和奖杯,心里的激动比在收到获奖通知的那一刻还要强烈。我特别崇拜微软亚洲研究院洪小文院长。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过他的介绍,最初的印象是他帅气而沉稳,睿智而风趣。此次颁奖典礼后的交流,让我发现他还是一位十分风趣的人,无限的亲和力让我领略了一个高管的涵养。他对我说:“你的鲁豫有约节目做得非常棒,它的下集做好了吗?我期待你的作品。”这更加鼓舞我继续将太阳系(下)做出来并且做得更好。我也希望以后只借用这种访谈形式,用WWT创作出属于我自己的节目。每周能给大家放一些天文知识短片,增加一点天文知识,促进大家对天文的爱好,我做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
华师的杨宗凯副校长也到了颁奖现场。我非常感谢华师对我的栽培,给我的机会。杨校长祝贺我获得一等奖之后,还询问了我创作的灵感来自于哪儿,并问我花了多长时间制作这个作品。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支持我们将WWT试验到新教学中去。我们的天文教学一直存在着多重困难。一是因为观测条件十分有限。在武汉这个大都市,一到傍晚,华灯印天,能看见的星等十分有限。再加上武汉变化无常的天气,将观测的时间截去了一大半。二是因为现代的学生对传统的讲授感到乏味。如果完全抛开观测,只剩下天文理论,很少有学生能够坚持学下来,更不用说是非物理专业的学生。所以,在信息化时代,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将我们的课程变得丰富多彩,变得直观易懂。三是因为现在的教学都是在教学生知识,他们大多在毕业之后就将知识忘了或者失去对天文的兴趣。所以我们要思考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更是学习方法的教授。这样即使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他们也能够自主学习。WWT为我们实施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
规划未来
WWT将我领进了奇妙的苍穹,激发了我对天文的兴趣。凭借我的亲身经历,我对激发其他人的兴趣充满自信。如果能将WWT添加进教学中,会使更多的学生乐于学天文,易于学天文。传统的授课方式只能传授有限的知识,而且有的知识是被硬塞进学生脑子里的。这种填鸭式学习不是可持续的。我觉得更好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提倡的是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教方法。作为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提问,学习,最后得到答案。即使没有得到答案,老师在一旁给予指导,就能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会远比答案多得多。相对于传统课堂我们应当转换一下思维,把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应起到一个牵引与指导扶持的作用。为了学生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学习,教师也当转换教学的思路,学生不是容器,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的学习。
WWT丰富的资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他们在玩儿的过程中总会有疑问,我们只需要引导,他们会去寻找答案的。一个英语系的学生在上《苍穹的奥秘》的时候问我,天上的这些线是什么?我说这些是星座的连线以及分区线。接着我问她:“你知道天上有多少个星座?我们常听说的狮子座、猎户座在哪儿,你知道吗?”她就开始在WWT里的星座文件夹里数个数,还在网络上搜寻星座的有关信息。她看了很多美丽的图片,帮她想象和记忆星座。所有的过程都是她独立的完成的。我相信一直贯穿这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学生总会学到超越书本的更多知识。同时在他们离开校园之后仍然能够自主的学习,不断获取新知,充实生活。
我们除了利用WWT帮助老师开展天文教学,这种真实数据进课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方式能给其他学科以更大的启示。希望我们的天文教学、天文科普以及其它所有领域的工作都能够蒸蒸日上!
欢迎关注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