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微软亚洲研究院
微软亚洲研究院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75,560
  • 关注人气:10,9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者·大未来——2010微软小学者夏令营侧记

(2010-06-22 09:59:50)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

微软小学者

小学者

大未来

人才培养

微软文化

it

分类: 人才

作者:孙凌

小学者·大未来——2010微软小学者夏令营侧记

 

2010年5月25-27日,由微软亚洲研究院和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举办的以“小学者大未来”为主题的2010微软小学者夏令营隆重举行。共有50名微软小学者候选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数理基础科学班、哈工大实验学院等十所国内知名高校的相关学院。让我们一起随着小学者们一起,来感受这次丰富而充实的活动吧。 

小学者·大未来——2010微软小学者夏令营侧记

 

看看“软”的东西

 

来自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郑鸣昕同学,是2010年微软小学者奖学金获得者之一,他的专业是微电子。提到这个专业,郑同学解释到:“北京大学信息科学院分为四个专业,分别是智能、计算机、电子、微电子。这四个专业依次从系统到底层硬件的层面,而微电子属于最‘硬’的,主要从事器件、电路级别的研发。微软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做了很多有意义的研发,我想来接触一些‘上层系统’的信息。”

 

除了这个原因,有一本曾经的微软人写的回忆录——《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促使郑鸣昕想来看看微软这个组织的“软”环境。“我半天就读完了这本书!因为我的专业是信息科学,所以对微软带着几分关注与期待。以前通过外部的资讯,总觉得微软是一个庞然大物,缺少人性化的关怀,也缺少创新氛围,直到这次亲身走近‘神秘’的微软。”这本书里所提到的办公空间,让郑同学印象深刻。“在西雅图的微软总部,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虽然不大,却可以任自己发挥。让每个人有自己的空间,按自己的步调进行创新。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个在信息科学方面,做出卓著贡献的庞大组织,同样有人性化的氛围和严谨的管理模式,我想亲身来这里做个验证。”

 

对信息科学的兴趣和对微软的好奇,让他动力十足地开始了申请。“我担心是否能申请到这个珍贵机会。元培学院去年的小学者,都是顶级‘牛人’,一个曾是物理竞赛金牌获得者,现在申请到了斯坦福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另一个则拿到哈佛大学全额奖学金。所以我申请的时候真得有些忐忑。”抱着尝试的心态递交了简历,没想到“意外”地被录取了。

 

印象深刻的三天

 

申请成功后,郑鸣昕依旧马不停蹄,为了在活动期间做展示,他准备了整整一周。“交了又改,改了再交,做PPT的过程也是对我提高的过程,让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另一方面,这也让我看到了这次活动的含金量,毕竟这样才能保证大家的展示不会‘注水’。”

 

5月25日,活动第一天主要安排了本次夏令营营员的成果展示和答辩。50名候选人被分成十组,首先阐述各自所取得的成绩以及近期的研究计划。然后在面试环节中,同学挑选一道开放性题目,经过两轮激烈讨论和充分准备后报告小组的项目设计。“题目很灵活,也很生活化。记得其中一道是设计一个能让生活尽量方便的手机系统。题目非常贴近现实的需求,现在“智能手机”是信息技术的关注点之一,但显然作为使用者的我们,都认为它们并不能足够“聪明”。题目设计使人能让人从生活出发发散思维,另一方面,却也考验了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能否在短时间内进行高效的讨论,互相补充思维盲点,得到一个完整、有意义的方案。

 

为期三天里夏令营中,举办方精心设计,穿插了多场座谈会和圆桌沙龙,既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整体介绍,也让同学们有机会与各自高校在微软工作、实习的校友、往届的小学者进行深入交流。26日,同学们参观了微软亚洲研究院,观看了研究院的最新成果展览,聆听了夏令营同学和微软专家的学术报告。参观研究院时,郑鸣昕看到一些介绍研究院技术的视频,他开玩笑说:“《2019》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一方面觉得震撼,一方面觉得要将来要面临‘失业’了。因为我的专业是微机电器件,比如惯性传感器。但是现在的自然用户界面通过捕捉身体的图像,就能实现传感器的功能,在操作的易用性和精确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27日,活动的最后一天,微软亚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马维英、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陈十一教授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与夏令营同学进行面对面交流,对学科前沿的展望、创新的理念和精辟的见解,使夏令营同学们受益匪浅。当天下午的结营仪式暨颁奖典礼简短而隆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宋罗兰、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元培学院党总支书记查晶部长、元培学院卢晓东副院长出席了颁奖典礼。活动最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三十名同学获得了“微软小学者”称号。      

 

从“一度”到“二度”的期待

 

“在微软小学者夏令营里,认识到很多优秀的朋友和老师,让我看到了今后几年整个信息技术的趋势和走向,实在获益匪浅”,郑鸣昕说道,他一直希望自己能进入研究型的企业,“因为主客观因素,很多实习生都会在企业里面感到无所适从,有一句广东方言常来形容: ‘炖冬瓜’。但是,从与师兄师姐的交流来看,研究院非常重视实习生,他们一来就有项目做,甚至可以接触到核心项目。在微软,实习生完全不用担心‘炖冬瓜’”。

 

“我很喜欢到不同类型的企业观察、实习和调研。在这几天的参观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微软让我感到既自由、又严谨的地方?这两种看似矛盾的企业文化竟然非常好地统一在了微软身上。”这几天的活动让他若有所获:自由与严谨,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自由的行使,需要严谨地遵循规则,来保驾护航,因为这样大家的自由才能兼容,才不至于混乱无序。正是因为严谨的态度与对规则的尊重,让微软人能够被赋与自由创新的空间,二者相得益彰。如此以来,“有序的自由”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

 

离开之后的短短两天,郑鸣昕已经递出一份申请研究院实习的简历。

 

短暂的三天,贯穿了丰富的互动,也引发了深入的思考,对于郑鸣昕来说,这的确是充实而有益的三天。希望小学者在这三天的行程中,都有所收获,并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愿小学者都能有大未来!

-------------------------------------------------------------------------------------------------

欢迎关注微软亚洲研究院微博http://t.sina.com.cn/msra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