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着感恩上路系列之二:数学与程序之间

(2008-12-04 12:59:31)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

研究员故事

感恩节

数学竞赛

编程之初

分类: 人才

        《编程之美》成书时,作者们把这本书献给带领他们走进编程世界的老师们,并各自动笔深情的回忆当年的老师,追忆写下第一行代码的时刻。今年教师节,我们与各位朋友分享了其中的两篇文章——《追忆编程之初》 《从简单的开始动手》,在感恩节之际,请带着这样的心情跟我们一起进入他们的世界。

 

数学与程序之间——感谢张鹏飞老师

作者:梁举

 

          初中以前,从小就很喜欢数学,虽然没有什么天赋,兴趣却一直很浓厚,数学也总是最拿手的科目。有一段时间,还去捣鼓过歌德巴赫猜想(那时他扮做一个趣味题出现在《少年先锋报》上),当然结果也仅是捣鼓而已。数学竞赛的书也看了些,题也做了不少,却没有参加过数学竞赛,学校也没有组织相关活动,大概因为这只是在区里面的一个中学吧。而这个学校里居然有一台电脑,我只得一次见,某天经过某办公室,瞥见。那时并不知道电脑是什么,但想他比学习机是要高级许多的,而后者还是见过若干回的。因此以至于对于班上一个会五笔字根的同学,我也觉得那很神奇。还曾买过一个塑料的键盘来练指法,三天后就不再去碰它,太乏味了,而且想那看起来一定很傻。

 

          高中,到了县中学,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了数学上,有笔有纸就可以度过一天。看了很多竞赛书,做了很多题目,也读过很多数学历史故事,所以知道了费马猜想(那个时候还不知道它已经是定理了),然后又去捣鼓了好一阵子。而这期间数学老师张世国老师给与了我很大的帮助,很多鼓励,支持参加数学培训和数学竞赛。数学根基的扎实,让我在理化上也学得很好,也去参加物理竞赛。得了些名次,在年级为人知,某一天计算机课老师张鹏飞老师把我叫了过去。

 

          计算机课程是我在高中很喜欢的一门课,确切地说是很多人都很喜欢的一门课。课程分理论和上机,大部分人不喜欢理论,我却听得很有趣,数学也在其中。上机就热闹了,至少前面几节课是这样的——这是新鲜玩意儿。开机,启动,黑底上白字滚过,登陆,进入系统, C:>,是的,DOS,然后把教材上的命令,以及在书店里计算机书上抄写来的操作,在命令行上敲出来。

 

          学期中,张鹏飞老师开始教Pascal编程,差不多,这也是很多其他人的“母语。机房里有几本编程书,包括一本Pascal程序集,把它们借了出来挨着看,有意思的就抄在本子上,然后上机的时候去试验。不久,对Pascal终于有些入门了,从那本习题集上也学会了用程序画图和播放声音——这足以让我在同学面前很秀了一把。那时还想做个聊天程序,通过把数据保存在网络上的某个地方,程序定期去读写来实现,但因为有太多的难点搞不定而作罢。后来,发现电脑有问题的时候,老师总是用个管理员身份登陆,做各种操作。于是写了个程序,和管理员登陆一样的界面,然后说电脑有问题,让张老师过来解决。只是张老师似乎知道我们的把戏,会先把机器重启,所以从未能得手。不过这些实践下来,对Pascal已经熟悉了。

 

          有一天张老师找我谈话,记得当时他用手扶了一下眼镜,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计算机程序竞赛,因为我的数学还不错。那个时候,和大部分爱学习的好学生的一样,我对什么竞赛都有兴趣,就说好啊。接下来,就去听他讲数据结构和算法,同听的还有几个高年级同学。记得第一次去,他正讲到二叉树遍历,然后给了一个题目:根据先序遍历和中序遍历,把原树画出来。某个高个子同学并没有给出正确解答,我很快给出更正,这一件小事事却给了我在计算机上很多兴趣和信心。除了上课之外,张老师也借给我很多书,常给我打印资料、讲解题目,还复制了机房的钥匙给我,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上机写程序。之后很多的周末,我在机房度过,当然还有一帮同学同在。复制的钥匙里面,包括另一个机房的,里面的机器要“先进”很多,操作系统是Win95/Win98。我仍用Turbo Pascal写程序,而我的同学们就开始给机器装各种游戏,联网组队玩,这方面他们学得很快(虽然我一度学写游戏,却对玩游戏没有特别的兴趣)。在写程序之外,我也学着解决一些计算机问题,重装操作系统,把机器的光驱硬盘什么的拆来移去。

 

          高二的时候参加信息学竞赛。县里报名的人不多,所以初赛就在县教委的办公室,是在一个下午,阳光很好,有风来自风扇或是窗外,很舒服。我进了复赛,同去的其他人都没有。几周后,张老师带我到市参赛,对比赛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是他带我去吃的火锅,第一次吃火锅,美味,后来遇到的火锅,却总觉得与那次的相比差得很远。再几周后,学校红榜放出来,得了二等奖——我却没在意,因为把希望放在数学上。那一年我在数学竞赛上却并没有取预期的成绩,所以这之后分配了更多的时间给数学,且觉得计算机好像也就学到差不多了。一年过去,高三还是去参加了一次计算机竞赛,初赛依然在教委,很好的阳光,很舒服的风;仍是张老师带我去市里参加复赛,拿回个一等奖。但这年在数学上得到了更好的成绩,需要准备冬令营,所以淡忘了计算机,淡忘了写程序,与张老师只偶尔在校园路上遇见。很久以后才意识到,对于计算机,我那时学得如此初浅,多得力于数学推演;再往前一步,我那可怜的数学已无法将计算机概括,他需要被当作计算机去学习——这时,我正在大学。

 

          高中毕业后,两次回母校,未能遇到张鹏飞老师。希望他一切都好。

 

作者简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学士,计算机软件专业学士,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搜索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