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志军
看到这本书时,我想起10年前李开复博士跟我的一番谈话。当时微软中国研究院在北京刚刚成立,作为第一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在北京和上海招聘人员。那时候媒体关注的焦点是李开复带着8000万美元,说这是微软在中国一笔巨大的投资,还说这是跨国公司到中国来抢人才。记得当时我跟他在交谈中提到这件事。我说我感兴趣的不是8000万美元,而是微软会带来一个全新的人才成长环境,我相信这对中国的影响会远远超过金钱。李开复当时的回答我还记得。他说:“你能有这样的想法,我很高兴。”
10年以后的今天回想起来,确实是这样。研究院从初创时只有6个人发展到现在几百人,它的人才聚集和扩张的力量,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在阅读《微软的“梦工场”》的时候,我常常想起当年在微软采访时听到的、见到的人和故事。这本书里的人有一些我认识,但大部分是我不认识的。微软的新面孔很多,而且在很多人进来研究院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扩散到外面去,有些到国外去了,也有些去了国内的其他机构,恐怕也有几百人。这些人在微软经过一番磨练之后,到各地去,本身也是对中国的一种帮助、对世界的产业和人才的一份贡献。我的感受最强烈的地方,不是说微软本身怎么样了,而是我看到一家公司在推动年轻人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所产生的影响力和扩张力。这种力量不仅对中国,也不仅对美国,甚至对整个世界都是正面的和积极的。现在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微软研究院对于中国这一代年轻人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这是一本可以让年轻人激动的书。每篇文章都是亲历者的自述,而不是旁观者的描述。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受到未来之路上的希望。这种希望并不是你一定要加入微软,而是感受到一种自由的、进取的精神。中国的年轻一代,到底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才能激起他们的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了部分答案。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接触过很多年轻人,有的年轻人生活得非常愉快,工作也很愉快,虽然他们会有压力,但是能够看到自己的希望和梦想在一步一步变为现实;还有一些年轻人很不愉快,总是在发牢骚,抱怨自己的公司、抱怨老板、抱怨同事。我的感觉是后面这种人比前面那种人还要多些。但是我在微软看到了很阳光、很有朝气的一种状态。年轻人在一起,他们最大的压力和不满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他们每天问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谁谁谁在给我制造障碍,而是为什么自己没有把事情做到更好、为什么自己还不够聪明。当年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采访的时候,这种情形曾深深地感染了我。我在国家机构中工作多年,对人的被束缚被压抑被扭曲有很深的体会。但在微软,我看到另一种氛围,不仅是年轻人,甚至是年纪很大的研究员都很阳光,很朝气,让我觉得自己都年轻了。我自己的精神状态也由此有了全新的内容。对我来说,这种改变是带有方向性的。我可以很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生命中有了一种向上的力量,而不是像过去很多年里那样,总有一种东西压下来,坠得我喘不过气。这种感受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被再次激发起来。你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年龄、不同地区、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人聚集在一个屋檐下,可以看到他们所经历的阳光的、向上的过程。
我曾写过两本书――《追随智慧》和《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来描述他们的故事。在第一本书出版的时候,我想把书名叫做《智慧岛》。因为在我看来,这里就像一座智慧岛。我相信追逐利润也是微软的一个侧面,你也可以说是它的目的,事实上不能赢利的公司肯定不是一个好公司,但这远不是微软的全部。我们也许更应当关心它的到达目标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有些东西是中国很多年轻人不喜欢的,但也有些东西正是年轻一代的希望所在。比如这里的人每天都在追寻智慧。一个人受到尊重,不是因为他有权有势,或者兜里有钱;一个人得到提拔,不是因为他会拍马匹,或者功于人际关系。如果你在这里受到尊重得到提拔,一定是因为你更聪明、更有激情、更有创造性、更能融合于一个团队之中。只有这样的公司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可惜我们国家这样的机构太少。所以我感觉这里很像是在一片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我跟李开复博士闲谈的时候说,如果我们能让这片孤岛的理念扩散开来,变成一片新大陆,那么中国一定会更好。中国的年轻人也一定会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当然也会更快乐。现在这本书中的人和故事,让我觉得这种理念真的正在扩散。我真希望我们的年轻人都能读读这本书,看看比他们年纪稍长的这些人是怎么走过来的。
书的编排方式让人印象深刻。通常的惯例,这一类书会把领导、老板放在前面,因为他们的级别更高,也更有名些。这本书没有这样做,它是按照内容本身,而不是按人的资历、职位年龄来排序。你只有在一大堆人名中仔细寻找,才能找出哪一位的头衔是总裁院长、哪一位是享誉世界的计算机科学家。我想这也是它的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吸引年轻人的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