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软的“梦工场”》编后记

(2008-11-06 15:43:47)
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

微软的梦工场

图书策划

编后记

清华大学出版社

分类: 文化

作者:周菁

《微软的“梦工场”》责任编辑

 

          昨天,我去了北大百年讲堂,参加了微软的“21世纪计算大会”,坐在一个角落里。看着舞台上一个个专家作报告,看到舞台下忙碌穿梭的微软员工。哦,这是宋罗兰,这是刘湘雯,郭百宁院长看起来和照片上一样,而舞台上的洪小文院长比照片上还要“帅”,还有大名鼎鼎的Harry。他们是我编的新书《微软的“梦工场”》的作者们,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每一天都在编辑他们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和他们提供给我的照片,我对他们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虽然,他们并不认识我。

 

          回想一年前,也是在11月,我在南京出差,接到我北大的师弟、现任西岸奥美副总裁罗志勇的电话,说想策划一本书,关于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书,凭着作为编辑的职业敏感,我觉得这会是一个很好的选题。回京后,小罗带着当时还在西岸的映雪和小马和一大堆关于研究院的杂志来出版社,谈关于图书的构想。当时,我们的书一个字也没有,我策划的同时,也有点怀疑,这能成为现实吗?作为策划编辑的我,已经经历过许多有始无终的选题策划,原因无非一个,梦想容易、落实起来难。

 

          到底要做怎样一本书,市场关于微软到底感兴趣在哪里?我仔细阅读了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博客和杂志,甚至在去微软和作者开会前在出版社做了一个小小的调研,在与俊会晤、读到宋睿华研究员关于高考经历的回忆文章后,最终将本书的主题落实在个人成长、职业选择、微软文化以及比尔·盖茨逸事等点上。虽然,我一直在认真地做着这些工作,但是依旧有些将信将疑,我们搞技术的研究员能写出文采斐然的文章吗?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吗?当我得知研究员们都非常忙碌,我甚至怀疑微软方面能否将这件事情做到底,不会做到一半就退了吧。

 

          葛瑜和琳琳的加盟,坚定了我的信心,我们的工作顺利地展开了。当我读到几位作者的文稿后,我的思路变的愈加清晰,林宙辰的《英汉翻译》、陈蕾的《微软12年》、张庆辉的《珍藏的记忆》、童欣的《面包记》等等,读完后,或感动、或莞尔、或振奋,这些文章,勾画出一个鲜活灵动的人物和故事,我们新书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我的信心也由此大增。数一数我与葛瑜的邮件也有上百封,但我没有像邹欣(《编程之美》的作者)那样画一个曲线。我在希格玛大厦度过很多个紧张的改稿件的下午,我的小女儿也陪我周六来微软“加班”过,以至于她路过知春路总要指着希格玛大厦说“微软微软”,对活动室的桌球和饮料也念念不忘。2008年的夏天7到9月,由于奥运对北京很多行业的影响,我有比较多的时间来做这本书。在与微软的金俊、葛瑜、映雪的合作工程中,关于书的梦想,也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金俊的大气果断、葛瑜的温柔执着、映雪的热情朴实和琳林的激情洋溢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金俊,作为我的北大校友,在这本书进展的很多关头,都由她大胆决断,使书的进程可以不断推进。我现在认为“微软的梦工场”是个很不错的书名,可以引申很多的含义,就是由俊在众多备选书名中挑出来的,我当时还不是太同意呢。后来,俊还为我们的书提供了《“另类”高级副总裁》和精彩的后记,让我觉得书增色不少。

 

  时间到了9月,奥运结束,我的工作也开始忙起来,我们的书也到了付印前的最后关头。我真服了葛瑜,一遍一遍地通读,一遍一遍地修改非常细微的地方,分担了许多本来应该由我来做的工作。这本书的校次比正常的图书多了一倍,达到6次,我们的校对、排版同志都为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打动,自觉地配合做好每一次的修改。我们的终审老师在书还没有出版的时候就告诉我,这是他最近几年来难得审到的一本好书稿。月底,我的同事郝赫加盟做营销,仅仅开过一次会议,通过数个电话,他告诉我微软的做事情的效率非常高。

  

          我们的图书终于在10月20日出版面市了,作为策划编辑的我,算是完成一个很重的任务。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由于版面和书价的限制,我忍痛删掉了几位员工的文章,我想对他们说声报歉。现在我更关心的是读者的意见和市场的反馈。书的营销有郝赫,还有微软的支持,我百分之百相信会做的很好。

 

          我在百年讲堂里,看到我们图书的宣传易拉宝,上面的一段段文字是经过怎样的磨砺才出炉,我是最清楚的,只可惜当场没有让卖书。但是我看到很多学生驻足在易拉宝前,询问着书在哪里购买?看到书作为奖品发给提问的同学,然后就在现场传阅;看到年轻的女孩在向服务人员索阅我们的新书,我就非常的感慨和欣慰。去年的11月到今天,一年的时间里这本书经历了一个由梦想到现实的过程,作为责编,我也经历了一个由梦想到现实的过程,这段经历在我编辑的生涯中弥足珍贵,给我最大的启发第一就是要敢于做梦,第二就是要坚持、坚持、坚持,向着梦想一步步迈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