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员工故事成长经历交互设计中心微软技术节 |
分类: 人才 |
作者:王烁
五年前初夏的北京,“珍爱生命,抗击非典”从报纸标题上走进我们每个人心里。大家都无比团结,共渡难关。
留守在校园中的我,接了一通电话就匆匆走向校门。50份空白的用户测试问卷从清华美术学院的围栏中伸进来,传递给了隔离在校园中的我。铁门外面那位笑意盈盈的“信使”,正是给我实习机会的Dave Vronay,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第一位经理。从此,我与研究院结缘,展开了五年的奋斗历程。
(王烁与同事在2006年初的微软技术节上,展示利用摄像头和人脸识别技术所创造的视频游戏)
从此以后,我们每年都有文章入选SIGCHI:从蒙特利尔五彩斑斓的会议中心,到圣何塞的硅谷风情,每一年盛大的学术聚会中,我们用来自另一个半球的研究成果,分享数据可视化,摄像头游戏可玩性,混合现实的交互特性等课题,向这些引领人机交互领域的专家和新秀发出来自北京的访问邀请。
接到邀请的精英来自世界各地:美国、波兰、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他们同Dave, 我及随后加入的Neema Moraveji(当时仅有的三名全职员工)一道,在“交互设计中心”释放与其它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员合作的化学效应,推出一个又一个创意十足的demo。
2005年3月,一年一度的微软技术节在雷德蒙如期而至。我和Dave轮班职守我们的展台,接待一睹年度全球研院成果芳容的微软员工和媒体。熙攘的人群中,沈向洋院长陪同微软掌门人们走了进来,听我介绍和演示PhotoPie, 这个日后以授权技术专利形式进入用户数字生活的跨平台照片分享体验界面。由于这是我第一次面向微软高层的汇报,事后沈院长拍着我的肩膀,对我演示过程中表达的流畅逻辑和清晰的亮点串讲表示祝贺。他幽默地说,由于看到是我站岗,真是替我捏了把汗。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锻炼,正是有了这些来自领导和同事们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和MSRA一起成长,共同体验我们充满激情的青春脉搏。
MSRA,一个思想圣殿。往来有鸿儒,谈笑无白丁。不仅世界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掌门人,教授们频频来访;重量级的多样化报告也层出不穷:《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在楼下报告厅分享他告诫他的孩子的故事:“珍惜你的饭碗,印度的孩子在看着呢”;迪斯尼皮克斯的三维动画引擎大师畅谈在《海底总动员》里水母和海潮的渲染攻关如何成就这个视觉盛筵。科技和人文在这里交汇,我们关心技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娱乐、情感和未来。
MSRA,激情大秀场。《大美卫》(Dave-a-lious)唱片是我担当制作人的一张纪念专辑,封面上的每一张享受快乐的面孔,都是在“交互设计中心”工作过的同仁们。我们用这张唱片纪念在研究院合作的美好时光。作为研究院的歌唱比赛选秀“偶像”,我和玩摇滚的同事们已经开始自组乐队的练习,希望为研究院十周年的庆典放声助兴!
MSRA, 梦想充电站。研究院是个开放的环境,她用宽松的学术氛围和优秀的资源吸引人才,激发才情,然后播撒这些梦想的种子到世界各地。我的实习生们在实习结束之后,带着合著的文章和交流迸发的思路,飞向佐治亚理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东京大学,传递梦想,延伸希望。
MSRA, 我们的年轻连在一起。我参与设计的研究院实习生纪念T恤衫后背印着“Work hard, play harder”这句沈院长的名言,它已经成为大家奋斗生活的注脚。这句话和这件T恤陪伴我们在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后,开怀庆祝论文的录取通知书,专利奖的黑色石块,技术产品转化奖,还有同事的信任,迎来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