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马可波罗计划轮岗交流员工培训跨组合作人才培养 |
分类: 文化 |
这一天真的就像一个节日。微软7000多名杰出的技术人员和专家相聚于此。特地从微软全球各个研究院赶来的研究员们,正在此展示其最新最炫的研究成果。这使得这个大会的场面活像一个“内部供销会”——负责产品开发的各个Team成员在展台前好奇地张望,遇到感兴趣的项目就上前去跟研究者交谈,一并盘算着如何将它实现为一个真正的产品。
微软亚洲研究院(简称MSRA)的展台前围了一群人。作为微软除美国总部之外的第二大研究院,MSRA近年来带来的项目经常成为技术节上的焦点。在这个技术节上,MSRA还有另一件事要做——招揽“马可波罗”,把那些既有经验、又对中国项目感兴趣的总部人才吸引到中国工作3~6个月,帮助管理项目、带领新人,促进项目顺利孵化。
(黄超研究员向观众演示语音组最新技术)
对于一个跨国公司而言,总部与分支机构的人员轮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于微软中国而言,这一需求却格外强烈。研发人员规模的急速膨胀使得微软在人才方面很快遭遇了瓶颈。在微软美国总部,人才分布呈现一个橄榄球形状——拥有3-5年工作经验的中层员工居多,工作5年以上的高级人才和刚毕业1-2年的实习生占少数。但是在中国则呈一个金字塔状——大部分研发人员都是从清华、中科大等高等院校新招收的毕业生,另一部分则是从美国总部调回的高级管理人才,中层显得很空虚,人才构成出现了断档。
据微软亚洲研究院创新技术中心工程总监田江森对《第一财经周刊》介绍,在美国总部大概是一两个导师(成熟员工)带一个实习生,而在中国则出现了一个导师带八九个新员工的现象。“上面带队的人往往累得要死,一会告诉这个员工要怎样做,一会又要帮助另一个。”田江森本人也是于2006年11月从美国总部被调回的。
正是鉴于这一情况,2005年初,位于上海的微软服务器和开发工具事业部(中国)总经理谢恩伟,把短期借调外籍员工的事宜系统化,并将这项计划正式命名为“马可波罗”。中国研发集团在美国总部专门设立了一个部门,有三五个人专门负责此事,在每个季度召开宣讲会,宣传微软中国正在进行研发和孵化的一些项目,帮助马可波罗员工办理签证,并走过人力资源方面的整套流程。
但这毕竟只搭建了一个大的框架,“你不可能指望他们帮你招人,这些事情还得我们自己张罗。”田江森说。实际上,微软中国的各个研发部门都在按照各自的需求,灵活而积极地解决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便是借助每年TechFest等宣传的机会吸引人才的,有时干脆直接去跟某个产品组的老大谈要人的事情,此外,他们还负责对有兴趣来的员工进行面试。
Janine Perret便是这样来到北京的。在同事眼中,她是一位拥有甜美笑容的漂亮女孩,在去年5月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前,她在总部的Office组工作了6年的时间,从测试人员做到二级项目经理,工作经验很丰富。微软亚洲研究院需要她帮忙来做一个基于Web的Office应用程序项目的孵化管理。在她之前,这项工作由另一位通过马可波罗轮岗过来的员工——David Rango负责,后者由于6个月的工作期限(限于中国相关劳动法规)已到,必须回国。
“近几年微软中国研发之所以增长如此迅速,跟轮岗过来的这些外籍中层员工有很大关系。” 田江森说。MSRA有一整套用以衡量“马可波罗”计划效果的评价体系。在“马可波罗”人员回国之后,由与其共事过的同事填写匿名反馈。“近两年,借调过来的人员数量和质量都有所增加。”2007年MSRA共引进了30名“马可波罗”员工。
但是,这项计划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引进一位“马可波罗”员工,必须要经过其原来部门经理的批准。而随着频率的增加,MSRA连续遇到了几次不如意的情况——尽管员工本人十分愿意过来,但其上属领导就是不愿放人。一些从MSRA回到总部的员工,也常常面临着要在微软内重新寻找一个工作岗位的问题——原来部门的位置已经被别人替代了。为了解决这个难题,MSRA创新工程中心总经理Dean Slawson想出了一个办法。
Dean是于2006年8月、在原MSRA院长沈向洋的邀请下携带家眷来到北京的。他之前一直在总部的微软研究院工作,现在仍在那边拥有一支研发团队。作为盖茨面前的红人、总部的一位资深专家,Dean在解决这件事情上,充分运用了自己的资源——他想到的一个变通办法是,让“马可波罗”员工先从原组辞职再调入其位于总部的团队,这样即便他们回到美国,也可以在其团队中继续为MSRA工作。现在,Janine和另一位同样刚刚回国的、叫做Raman Chandrasekar的员工,仍在Dean总部的团队里任职。
Raman现在还很怀念在北京的那段时光——起初这位素食主义者曾担心饮食的情况,但他和妻子很快便适应了中国的文化。他们买了两辆自行车和公交一卡通,闲暇时常在北京到处溜达,还游览了中国的许多城市。“我希望对我的实习生和两个开发工程师来说,我是一个好的导师。我想过一段时间之后还会回到中国工作的。”回国后,他在一封邮件中告诉《第一财经周刊》。
中国正在成长为一个令全球瞩目的市场。为了增加自己对新兴市场的认知,许多像Raman这样的老员工很愿意来中国轮换工作。Faizal Kassamali是在一封邮件里获知MSRA正在寻找“交换工作的测试工程师”的。“一开始我很惊讶,因为这正是我想要的(工作)。”在来北京之前,他便积极主动地为MSRA的8人小组撰写了测试文档。
“马可波罗”员工的工资、住房及保险等待遇由其中国所在的项目组来承担。在福利方面,微软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策略。比如,由于这些外籍员工无法享受本地的社保和公积金,公司用现金补偿给他们,并为其提供国际通行的商业医疗保险。
“微软是一个内部变化非常快的公司。”微软亚洲研究院人力资源经理严芩对《第一财经周刊》介绍,微软内部的组织架构经常会发生调整,人员的流动性也很大,每个人的职位经常发生变化。人才轮岗制正体现了微软在管理上的这一特点。而看似松散、以每个产品或研发组为单位的运作方式,使得各个部门可以灵活、高效地处理实际问题。
“从总部轮换过来的人员不仅在业务上比较熟练,对公司的文化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教授、企业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吕本富认为,“微软的这种轮岗制度有助于提高本土员工的实力,并增强跨国公司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