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环境基础研究跨组合作互联网搜索研究员生活 |
分类: 文化 |
解说:10年前,微软公司在北京设立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60名研究员的计算机基础研究机构。前不久,我与一位在中国工作的微软研究员做了一个简单的采访。
刘铁岩,32岁,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工作了五年,主要从事互联网搜索方面的科研工作,通过不断改进算法去实现更优化的搜索结果排序。他脸型稍圆,戴着眼镜,穿着休闲,看上去就是一个典型的IT人士。他带我们来到他工作的一个写字间,桌上放着几张他夫人的照片,一些专业书,以及许多块垒起来的方正黑石头。
Michele Norris:(指着黑石头) 这是微软授予的奖项么?
刘铁岩:是的。当我们研究员的某项最新研究成果一旦申请成功专利之后,微软公司就会给这项技术的主要发明者颁发一块石头,我们把它称为“专利石”。>
Michele Norris:
(看着专利石上的字样,轻轻读出) “Thank You for Your Inventive
Contribution to Microsoft”.
刘铁岩:是的,我想应该有超过30块吧。我们这里很多资深的研究员他们获得的专利石多的都可以垒成一面墙了(笑)。
解说:刘铁岩所在的组是信息检索与数据挖掘组,他的工作就是通过不断改进算法去实现更优化的搜索结果排序。
刘铁岩:对于目前的互联网搜索引擎而言,其实还不能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用户希望输入关键词之后就能找到优良的搜索结果,可是有时候我们的搜索引擎给出的结果并不很好,因此,对于我们研究员来说,还有一段很长的研究的路要走。
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发明着最新最酷的技术,让全球的用户去体验和使用。坦诚地说,并不是每个研究员在他的职业生涯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机会,能够赶上这样一股信息潮流,从事这么前沿的科研工作。
解说:刘铁岩深知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面对像Google, Yahoo这样强劲的竞争对手的时候。但是,刘铁岩却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研究员,他并不特别关注竞争本身,而是更关心他所从事的研究项目,以及如何与微软其他部门的同事以及中国的学术界进行合作。不能否认,当他们与美国雷德蒙的研究员或者产品部门的开展项目合作时,地域的距离是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一种客观的阻碍,但是他们经常运用电话会议、视频会议,以及面对面沟通等形式进行沟通,尽量减少距离产生的影响。
刘铁岩: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尽快多地向外展示我们的科研成果,并且寻求转化进产品影响用户体验的机会。在微软公司内部,我们也有非常好的交流渠道,帮助我们跨地区合作,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还是英国。
除了电话、视频会议之外,我们也经常去美国总部出差,试图利用每次去总部的机会与尽量多的美国同事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需求、困惑或其他方面。距离的确是一个挑战,但是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通过一切可行的沟通方式去减少距离造成的障碍。
Michele Norris:你经常去美国总部么?
刘铁岩:是的,平均起来,几乎每月一次。每当项目进行到非常紧张的阶段,出差的频率就会提高。但是如果项目只是刚开始时的构想和设计阶段的话,出差就不用那么频繁了。
解说:刘铁岩,在中国最知名的清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与350名像刘铁岩这样的研究员一起工作的还有来自全球各地的300名实习生。当我问刘铁岩:“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否为中国的计算机基础研究实力的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的时候,毫无疑问,他的回答是肯定的。
刘铁岩:据我所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建立之初,中国高校在国际计算机领域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就我所从事的信息检索领域而言,那个时候中国还没有在这个领域内发表过有影响的论文。现在十年过去了,在信息检索领域,你能数得出来的重要会议都有来自中国学者的论文,而且这些作者与微软亚洲研究院都有过密切的合作,或者是他们有学生在研究院实习,或者是他们本人与研究院有项目合作。因此,通过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合作,微软亚洲研究院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分享给了中国本土的学术界同仁们。
在线收听 [6 分2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