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对我来说理由只有一个:和最出色的人一起工作。
记得两年多前来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时候,听过洪小文常务副院长的一个讲座,说到如果要统计“智商密度”(单位空间内所有生物的智商和)的话,希格玛大厦尤其是四层应该是世界上智商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因为当时五层在装修,几乎两层楼的研究员和实习生都挤在四层。
这固然是一个玩笑,但在这幢楼里的时间越长,就越觉得这并不简单只是一个玩笑。只要看看这幢楼里面有多少计算机领域内如雷贯耳的名字:沈向洋、洪小文、许峰雄、Kurt,在这些人周围,吸引了一大群年轻而有活力的大脑,几乎在每个组里都有各自领域内十分突出的研究员。我在研究院网络图形组的导师周昆博士在2005年国际图形学顶级会议SIGGRAPH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了3篇文章,刷新了该会议的历史记录。

(在茶水间,经常可以看到正在讨论问题的研究员们)
只有跟这些最出色的人一起工作,才能做出世界级水平的成果。微软亚洲研究院每年都在世界顶级的学术会议上发表大量的文章,仅以我所在的图形学领域为例,这几年SIGGRAPH上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文章都要占到文章总数的7%-10%。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第一年里,周昆博士、我和美国的合作者一起,进行了一项非常有趣的关于实时软影绘制的研究工作,并发表在SIGGRAPH上。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体会到了研究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另外一个有利条件是真正有用的成果能够快速转化到产品中,当你的成果能够通过微软的产品对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产生影响,这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总是不会缺乏机会,2006年的时候,我受邀请和其他9名实习生一起访问了微软在Redmond的总部并参加Bill
Gates家的烧烤晚宴,当我在微软博物馆里的MS
Home看到各种最新技术集成在一起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剧大便利的时候,当我站在Bill
Gates家在华盛顿湖边的草坪上看他为三大主要产品在年内的发布而激动不已的时候,我感到的是梦想的力量。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有另外一则非常流行的玩笑:《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曾把微软亚洲研究院誉为“the
hottest computer lab in the
world”,沈向洋院长开玩笑说这是因为希格玛大厦的空调经常坏掉。但即使现在楼里的空调开到最大,身处其中仍然觉得热度一天高过一天,这就是飚高的智商密度在不断运动中产生的能量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