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篇目(1982-1984)
1、李准(1928.7.4 - 2000.2.2)编剧、小说家,本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曾用名李准,河南洛阳人,蒙古族。中国农民最熟悉和热爱的作家之一。1953年因为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触及到防止翻身后的农民两极分化这一尖锐问题,受到高度重视,中国三十多种报纸、十多家刊物加以转截,从此一举成名。之后共发表五十多篇小说,近二十部电影文学剧本、两部散文集。在现代中国文坛上,李准是同时在小说和电影两条战线上作战并取得比较突出成就的作家。《黄河东流去》是以1938年日本侵略军进入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情节,以赤阳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阳岗村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以及洪灾中其他不同阶级和阶层人物命运的变迁史。
2、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沉重的翅膀》为现代作家张洁所作的长篇小说,为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沉重的翅膀》以七、八十年代之交,我国高层领导——重工业部正副部长间围绕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展开的一场“鏖战”为主线,自上而下地表现该部、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及其基层班组的整顿、改革,笔触所及,从人物的世界观到方法论,人物间的政治关系至婚姻家庭关系,从政治、经济领域至哲学、伦理学、民俗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种种问题,同时,还顾及到方兴未艾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形势。
3、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钟鼓楼》是作者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小说截取北京钟鼓楼下一个四合院里九户居民,在1982年12月12日晨5时至下午5时这一天当中的日常生活,在一个时间线内,交织了不同场合发生的故事来展示丰富的生活图景,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