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認識了幾位新朋友,他們是在網路上搜尋我的資料後,認為我在普洱茶的專業能幫助他們。他們是想要做普洱茶罐裝飲品,所以求助於我。我聽了有些好笑,直接跟他們說:「說了直白還請見諒,以我在普洱茶界的專業知識,是無法幫助你們的,因為我們是沖泡著喝,而你們要的是隨手二三元一罐的飲料,泡茶的人不會去喝罐裝飲料的。」「只是還好,我之前很早就接觸普洱茶罐裝飲料的提取技術與配方,以及後續市場開發,這些才是我能幫助你們的。普洱茶的專業知識只能用在廠家熟茶選擇,其他的反而對你們沒有用。」
一般會沖泡品飲的茶友,基本上很少會去買罐裝茶飲料,而習慣會在超市、冷飲店買罐裝茶飲料的消費者,也不會是品茶的消費族群,二個族群的重疊性很低。所以我告知開發商一句話,「不能拿沖泡品飲族群的口感當罐裝飲料茶的標準,否則將會走入市場調查的誤區。」他們聽了之後,如當頭棒喝,才說出它們之前開發失敗的事情與產品。他們之前的產品,味道較濃而顏色深,卻又加了維生素C與檸檬酸(穩定劑)。這樣的口感對於時常品茶泡茶的族群太淡(雖然他們不喝),對於茶飲料與碳酸飲料的消費者來說又太濃;當然,失敗是應該的!我當場勾對20%,再給現場十個人品飲,所有人都說這樣比較好喝,他們當場知道之前的問題出在哪裡。後續他們希望跟我合作,但是我覺得太累了,要從原料選用、拼配配方、萃取技術,到後期的市場開發,我雖然都知道,但實在沒有那樣的力氣。只笑笑說,「等你們提出方案後再研究吧!」
啟示
面對不熟悉的環境與市場,不能以理所當然的認知來進入,否則失敗的因子就已經種下。類似的範疇,卻有截然不同的消費族群與經營模式。同樣是喝茶的族群,泡茶品茶的消費者,需要的是氛圍與韻味;罐裝茶飲料的族群,則著重在流行與健康概念。二者需求完全不同,消費水平更是差異甚大。在茶飲料市場,對於普洱茶的專業知識絕對不如營銷概念的正確性重要。
2007.12.20於北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