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武隨想
明末清初石屏人落居倚邦,以茶為生,開闢茶園、建茶號。清朝初、中期向朝廷納貢茶上百擔普洱茶,即以倚邦茶為主,普洱茶的名氣可以說是從倚邦開始的。清朝初年至民國初年的倚邦,可說是倚邦茶區的鼎盛時期,官府衙門、大廟會堂等,一棟棟建得巍峨輝煌,交易熱絡、人聲鼎沸、騾馬塞道,晚上燈火通明宛如不夜城。清朝中後期,普洱茶製茶交易中心遷往曼撒、易武,倚邦茶業開始沒落,倚邦茶山最後關鍵是1942年的一場戰亂,引發大火將倚邦燒成頹圮瓦礫。
清朝乾隆年間,曼撒茶山開始進入最輝煌的時期,據史料記載,年產達萬擔以上。同治十三,曼撒老街遭遇關鍵性的第一次大火;光緒十三年,曼撒再次遭遇第二次大火,無情的祝融瞬間毀滅繁榮的小鎮,而第三次火災與疫病,更是將曼撒成為頹圮之荒城。此時,離曼撒20公里
外的易武,立即取代曼撒的地位。
現今狹義的「易武茶區」則只稱易武與曼撒,廣義的「易武茶區」涵蓋範圍包括易武、基諾山、攸樂、倚邦等茶區。目前易武茶區並無大型制茶廠,然因有古老歷史制茶傳統與神話,茶區中還有許多野生型與栽培型野生茶、大量野放茶園及少數民族栽培茶園,目前坊間仍有大量標榜易武茶區的茶品為消費者所喜愛。
因為歷史的機緣,易武成為普洱茶的指標,幾乎是普洱茶的代名詞。四零年代至九零年代中期,因為戰亂與文化、時代背景,易武只是書籍與地圖上的名稱,與七零年代開始所謂的「普洱茶」已沒有關聯。八零年代,因為台灣市場的興起,茶人重新認識易武的重要性;1987年台灣開放大陸觀光,茶人來到雲南易武,開疆拓土般、以朝聖的心情來到茶區。九零年中後期,「易武」經過五十年之後,又重新出現在茶人與普洱茶的歷史軌跡。1999年開始量產,2001-03年隨著普洱茶市場不斷的擴大,興起栽培野生茶熱潮,易武已成為市場主流商標。
2004-05年,「易武」一詞已成為「誇式代名詞」。易武栽培野生茶年產量不過六十噸,然市場標榜「易武野生茶」者近千;江城、勐宋,甚至景谷、臨滄、保山青毛茶也充當易武茶出售。就算是真正易武野生茶,多數也因過度採摘或其他因素而逐漸淡薄,不再濃釅、口感飽滿。看到這樣的情形,雖然市場不斷的飆升,茶人的心情卻不斷的深沉、掉落。而這樣的易武,不會是個案、也不是特例;只要市場不斷的擴大,如果市場沒有好好規範,野生茶區沒有適當開發、保護,班章、南糯、勐庫、景谷等等都會是下一個易武。
不是對錯,也不盡然是責任歸屬問題,政府、廠方、茶商、消費者身為市場的一份子都不能撇清,這就是市場現象,很難避免。只有認清自己的立場與角色,才能保護好歷史遺產、永續經營、時時喝好茶。您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沒?
摘自”經典普洱---茶語人生”
《 版權所有,不得擅自轉載
》轉載文章或圖片,請徵得發表人同意並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