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年度工作计划
(2012-03-21 09:03:18)
标签:
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教育 |
分类: 课题研究 |
课题名称: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
立项编号:CJG11076
课题负责人:贺建伟 陈海燕
完成时间:2013年10月
我校申请的滁州市教育规划研究课题《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已获批准立项,现已开题进入研究阶段,此阶段从2011年6月-2012年12月,将历时一年半。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年度,我校“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总的指导思想是:以课题实验方案为抓手,在课题指导组及有关专家的帮助下,立足学校实际,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扎实推进实验进程,初步探索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研究能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内容
(一)总体目标
1.教育学生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
(二)具体目标内容
1.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①孝敬父母,懂得感恩,上学离家或放学回家跟家长打招呼;②尊敬老师,见面行礼问好;③升国旗、奏国歌要肃立、行队礼;④认真值日,自觉保持教室、校园整洁卫生;⑤遵守学校或班级纪律;⑥遵守交通规则,乘坐公交车主动排队、主动让座。……
2.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①专心听讲,上课不随便说话、不做小动作;②按时完成作业,不马虎、不磨蹭;③勇于提问,敢于质疑;④提前预习,及时复习;⑤勤于朗读,勤于动笔;⑥创新求异,不墨守陈规,多角度考虑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
(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
(1) 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
(2) 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庆“六一”、庆“元旦”、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献爱心、学雷锋等活动。
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三是利用每周的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模仿是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榜样的表率作用使养成教育变得“可见、可学、可仿、可行”。
一是树立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班上多表扬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是给学生讲名人名家的故事,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精神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是注重言传身教,做好学生的表率,不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在实施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做到每周一总结,每月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注意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形式让全体学生了解,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鼓励,对于增强其自信心,激励其进取心,将产生直接作用,而这些心理因素对取得新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起到推动作用。
四、课题组成员分工:
本课题重点研究学生道德和生活习惯、勤奋学习习惯的养成,分为低中高段进行。
①低段(一二年级)由杨小芳、张
②中段(三四年级)由金红丽、滕莉莉、刘平、胡竹青负责。
③高段(五六年级)江
前2人为小组负责人,负责统计分析调查问卷,制定小组研究计划。其他成员制定个人研究计划,上好主题班队会研究课,总结教育方法,形成有价值的论文、研究报告。
五、具体研究工作安排:
(一)2012年3月:
1.召开课题开题会议;
2.请专家进行课题论证;
3.进一步修改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
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工作;
5.拟定学生调查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具体选择一(3)、二(1)、三(4)、四(1)、五(2)、六(2)六个班级进行调研,分别由各段负责人负责。
6.分段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汇总形成调查资料;
7.拟定年度工作计划、个人撰写研究计划;
8.学校网站开辟课题专题专栏,并及时更新内容。
(二)2012年4 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学理论。
2.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课题研究调查问卷的内容,结合问卷分析讲解。
3.掀起学规范热潮,主要内容是教学楼一楼布置的学规范内容,组织一次小型的比赛活动。具体由金红丽安排。
(三)2012年5月:
1.确定6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实验课,每年级1节,具体由课题组副组长陈海燕安排,实验课材料收集有:实验课通知、教学设计(教育学生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教学课件、说课材料(兼谈目标内容的落实情况)、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方法)、研讨过程的记录等。
2.其他实验教师学期末上交以下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至少其中之两件):主题班队会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教学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家长和社会评价……
3.组织理论学习与交流。
(四)2012年6—8月:
1.组织学生交流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2.组织理论学习与交流;
3.教师撰写课题研究心得。
4.整理课题资料,为校撰写课题中期评估报告提供资料。
5.课题组教师上交学期课题工作总结,上传到课题网页。
6. 探索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模式。
7.撰写质量较高的论文,参加论文评选活动。
(五)2012年9月—10月:
1.各成员对本实验班级的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展调查研究,进行个案分析。
3.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4.确定6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实验课,每年级1节,具体由课题组副组长陈海燕安排,实验课材料收集有:实验课通知、教学设计(教育学生养成道德和生活的习惯)、教学课件、说课材料(兼谈目标内容的落实情况)、教学反思(总结教育方法)、研讨过程的记录等。
5.推出几位实验教师的个人教学网站(教师博客)或个人教学工作站。
6.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活动。
7.召开家长会,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8.选取实验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科教师做经验介绍。
(六)2012年11月—12月
1.教师理论学习与交流,做好笔记和学习心得。
2.完善资料的收集整理、调查、访谈及其他各项工作。
3.以座谈的形式调查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并做好案例分析。
4.完成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及工作总结。
5.开展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学生活动。
6.没有上实验课的教师学期末上交以下与本课题有关的材料(至少其中之两件):主题班队会课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堂实录、教学论文、案例、反思、教育叙事、家长和社会评价……
7.整理实验课录像等相关资料。
8.课题组教师上交学期课题工作总结,上传到课题网页。
本年度,实验工作任务艰巨,需要广大实验教师齐心协力,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本年度的实验计划会顺利完成。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