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钗“愁”与黛“怨”——《红楼梦》两首《咏白海棠》诗赏析

(2012-03-28 10:26:41)
标签:

教育

分类: 高中语文教学
钗“愁”与黛“怨”
——《红楼梦》两首《咏白海棠》诗赏析
 
 
           《红楼梦》第37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苑夜拟菊花题》写到“探春结社”(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六册),这个由七人组成的诗社,在成立当日就举行了以“白海棠”为题、以“门”为韵的七言律诗现场写作比赛。
        红楼女儿是敏于感受美、善于鉴赏美、精于创造美的精灵,白海棠激起了她们的雅趣诗兴。一炷三寸长、灯芯草粗细的“梦甜香”未待燃尽,先是探春,继而宝钗,后面黛玉相继完卷。“不善作却善看,又最公道”的稻香老农李纨最后作出的评判是:“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指黛玉写的“半卷湘帘半掩门”诗——括号内为作者注,下同),若论含蓄深厚,终让蘅芜(宝钗)。”社长探春随即说道:“这评的有理,潇湘妃子(黛玉)当居第二。”七人中,只有宝玉对这个评价略有微辞:“只是蘅潇二首还要斟酌。”这一小插曲只表示宝玉采用了“以人为本”、先入为主的文学评论方式,可以不采纳。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首诗。
       蘅芜君薛宝钗写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高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潇湘妃子林黛玉写的是: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咏白海棠之前,迎春曾提议要“先赏后作”,宝钗以为不必,即便“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可见,白海棠是托物,真正要表达的是写作者的“兴情”。这两首诗,不仅表现了钗黛迥然异趣的风采神韵,同时也打上了她们性格命运的印记。
       宝钗诗第一句借白海棠自喻,“珍重”是刻意而为,有加意爱惜之义,极写这个出生于皇商世家的豪门闺秀端庄矜持的仪态。第二句透过“自携手瓮”一层,可以看出宝钗是个“有为”的人,她的人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作为贾府的客人,她进入贾府,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竞选宫中的才人赞善,从此一登龙门做人上人,光宗耀祖;二则当首选计划落空,退而求其次,争当宝二奶奶,实现金玉良缘。宝钗千里北上,自是有求,当然要“自携手瓮”了。这就决定了她在婚姻(决非仅仅是爱情)的追求上少了黛玉的率性与天真。
       三、四句写白海棠的美艳,为后两句张本。这两句语序实为“秋阶洗出胭脂影,露砌招来冰雪魂”,秋阶之上映有洗去红粉的白海棠淡雅的姿影,露水未干的台阶招来白海棠冰雪般素洁的精魂。白海棠洗尽铅华的素雅,冰雪般高洁的灵魂,大家闺秀的自喻、自重、自持更加明晰。基于此,便有了“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自话自评。薛宝钗与红楼其它未嫁的女儿比起来,功利性最强,也更具目的性。她的个性不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那种柔美与天然,正是由于她的目标太明确,“愁多”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愁多焉得玉无痕”不是闺怨,不是顾影自怜,恰恰是清醒的反思与警醒,甚至是自我劝勉。她自小生活在“待价而沽”、“待时而飞”商家,学会了经营,知道投入与产出,知道希望、梦想和追求的价值。为达到目的,她要求自己合于时宜,自己设限、自我控制,自敛而不外露;她必须在宝玉心中占据险要位置,横亘于黛玉和湘云爱情出没的要冲,使其不能突围,并设法让宝玉就范。因此,比起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的幼稚,即使宝钗处于“姨表亲”不如“姑表亲”的不利地位,即使她较晚来贾府,也未能让黛玉捷足先登。凭借家庭的社会地位,个人的努力奋斗,又加上目标指向明确,孜孜以求,崇尚“仕途经济”、得到贾府上下首肯的宝钗终于如愿以偿。即使她最终获得的只是一个名份、一副婚姻的空壳,她也在所不惜。当然,“咏白海棠”只是红楼故事的“发展”,并未到达爱情乃至婚姻的“高潮”,宝钗的事业还远未圆满,胜券未握。聪颖无比的她深知任重而道远,借白海棠“寄兴写情”,心中多“愁”是不言而喻的。
       尾联平平,但若与黛玉诗的结句比较阅读,妙趣自生,容后述。
       先不妨看看潇湘妃子林黛玉的诗。
       黛诗前两句也是借花自喻的,只是林黛玉的“冰清玉洁”略嫌小气了些,小家碧玉式的,不如宝钗的一声“珍重”来得开阔气壮。从众人的反映来看,这两句仅是得到了宝玉的首肯(不论林妹妹说了什么,宝哥哥总是铁杆的赞美者)。三、四句就不一样了,“众人看了也都不禁叫好”,一“偷”一“借”,看出林黛玉心中了无杂尘。一心只为追求爱情不存市侩贪念的林妹妹是何等的惹人爱怜!她的“梨蕊三分白”、“梅花一缕魂”把自己的心性衬托得如此高洁,近乎乌托邦式的完美,以至于获得了众人入骨的评价:“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但这是怎样的一副“心肠”呢?与宝钗的“自携手瓮”比起来,黛玉的追求真正应证了那句话: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一个功利社会里,她的一厢情愿到底底气不足。她从爱情故事的第一章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她的悲剧与宝钗有本质的不同,不仅仅是客观原因,她们的出发点和追求本身就有天壤之别)。
       五、六句歌咏素洁的白海棠一派超脱凡尘的美,有如月中仙人缝制的衣袖,白海棠飘逸的神韵,其诗尽得。值得玩味的是第六句“秋闺怨女拭啼痕”,显然是林黛玉借秋海棠上的冰露自怜。着一“怨”字,更是见其风骨,显其运数。比起宝钗的“自携手瓮”与“焉得玉无痕”的自矜、反思与成熟,“手无寸铁”的黛玉连“三分白”、“一缕魂”都是“偷”来“借”来的,除一腔痴情,处于爱情 “下位”的她,只能两手空空“拭泪痕”了。这个“自怨自艾”的小女子,无父无母的飘零人,“娇羞默默同谁诉”呢?只能倚得西风直到夜已昏。体味钗黛诗的末句,宝钗面对“花(‘婷婷’指白海棠)不语”仅是感叹 “日已昏”,贾府的世事之情,在她看来如同白日,可以亲见,而且看得真切;而于黛玉,则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虽曰同“昏”,但宝钗“昏”在白日,“昏”得清晰;黛玉“昏”在黑夜,“昏”得茫然。两首诗结句的韵味耐人咀嚼。
       将两首诗细细品尝,个中“兴情”果不一样。见白海棠,以物自况,宝钗述“愁”,黛玉结“怨”,这是由于各自身处的环境、地位决定了的。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又能随分从时,平和宽容,是有口角锋芒的强者;黛玉败落的家境,顾影自怜的孤傲个性,以及处世本领的低能和多愁多病的身体状况等,据定了她在这场爱情角逐中比宝钗要逊色几筹。宝钗在“蜂围蝶舞乱纷纷”的变故来临之时尤能以一串潇洒的“解舞”、“均匀”自诩(见薛宝钗《临江仙》词),心有乾坤,感觉良好,方可应付自如。束手无策的黛玉决不能像宝钗一样从容应对,她在爱情到来之时,“半卷湘帘半掩门”,想爱,却不敢爱;对这个无情无义的世界,到后来也只能借“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表达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与诘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心中再有怨恨,控诉也无益,却只能不禁“凭尔去,忍淹留”。聚散的悲痛,世事的冷酷,不伴随落絮“随逝水”、“委芳尘”(见林黛玉《唐多令》、《葬花吟》等),又能怎样呢?可以说,钗诗的“愁”,黛诗的“怨”,是最能表达二人的“兴情”的,一“愁”一“怨”,写尽钗黛的心性与运数。
       便于理解,补插一句。《红楼梦》第五回的“终身误”一词,借写贾宝玉的爱情,感叹人间的美中不足,将钗黛二人早有一比。贾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薛宝钗是山中高士,通体晶莹,林黛玉是世外仙姝,一生寂寞。在贾府,同为客居的二人,薛宝钗的“愁”,是为一场“金玉良缘”的社会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婚姻;林黛玉的“怨”,是为一场木石前盟的超社会、超世俗、超功利的爱情。在我等外人看来,“怨”是比“愁”更深的痛,因为它有始而无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