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亲子成长童话女汉子杂谈 |
分类: 成长教育 |
http://s4/middle/4cad4b81ga743fe3d2db3&690
和大多数女孩一样, 我家音音有很多公主主题的玩具书籍衣裙用品等. 可每当有人说"你真是个可爱的小公主!"
她都会噘噘嘴坚定地说:"I'm not a princessy girl! I am just myself!(我不是公主!
我就是我自己!)"
呵呵, 小妞够酷. "princessy girl",
就是娇里娇气的女孩,是那种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连上体育课都要穿裙子的一被人碰碰就哭鼻子发嗲的娇公主.
但接下来我也担心啊. 小妞生长在北美, 既做不了那从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婉约女子, 又不是名门贵族训练之下的窈窕淑女, 那她会是什么? 记得她在三四岁的时候还是可以被我摆布的: 穿着粉红的小裙子, 戴个花色发卡, 拎个镶嵌了心型钻石的小坤包, 在爸爸的镜头前灿烂甜美, 摇曳多姿. 可现在, 一个劲地强调自己不是"princessy", 我们的小公主不见了!
不知小妞什么时候开始有那种酷酷的想法的, 我只好故作随意地套一套她的真心话:"那你还喜欢那些Disney Princess吗? 音音回答:"喜欢啊. They are true princesses(她们是真公主)! They are cool!"
哦, 原来人家只是不做爸妈眼中被宠坏的Princessy Girl, 没说不喜欢那些被众人拥戴的True Princess嘛.
原来文化不同, 人们对"公主"的审美观和期望值也大相径庭----我们东方人眼中的公主是被琴棋书画熏陶出来的婉约女子, 万千宠爱在一身,
是呵护出来的娇公主; 而西方人眼中的公主则更注重健康开朗坚定豁达的个性----困境之下能突围, 危机之中能自救,
是锻炼出来的酷公主...... 东西方文化各有侧重,
孩子会成为哪一类?
我自己不是在培养公主的环境下长大的, 所以我倒是很欣赏西方文化中倡导的勇敢精神. 我想起女儿几年前常看的一个故事:
在“朵拉探险记“("Dora the Explorer")里, 好朋友BOOTS(猴子的名字)贪吃了被妖魔化的香蕉而一睡不起, 动物王国的朋友们说, 只有一个办法能唤醒沉睡的猴子, 那就是"真正的公主的吻"(a kiss from a true princess). "真正的公主?" 朵拉着急地问:"上哪儿去找真正的公主呢?" 一阵唧唧喳喳茫然无果的讨论之后, 朋友们大胆地建议:"朵拉, 为什么你不能试试呢? 你就可以变成那个真正的公主呀!" "我?!" 朵拉将信将疑. "对!" 朋友们一致同意, 并指点迷津:"要成为真正的公主, 你必须完成三件事----去山洞里找到埋藏的宝石, 让一座石山的石头唱歌, 再爬上高塔把天上的月亮取下来送给生病的皇后!" "哦, 那我行吗?" "只要你努力, 肯定行!" "对! 为了BOOTS, 我愿意尝试. 我一定要唤醒他!"
结局当然是, 朵拉排除万难, 修成正果, 终于变成"真正的公主", 一吻之下, 猴子苏醒, 朋友欢呼.
再看看音音所说的那些迪斯尼“酷公主“, 其实大多是受尽苦难的"巾帼英雄"----美人鱼(Ariel)勇救落水王子并为爱他而失去甜美如夜莺般的声音, 变成个哑巴美女; "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Beast)里面的村姑Belle勇斗豺狼拯救父亲, 还用一颗温暖的心陪伴丑陋的野兽而使得帅气王子现身; 咱东方公主花木兰, 掩人耳目代父从军, 历经猜疑讥讽甚至解职而不屈不挠; 长发姑娘RAPUNZEL, 被女巫囚禁在高塔上整整十八年, 最后才和勇敢小偷一起飞檐走壁跋山涉水回到自己的城堡......
说实话, 我有些羞愧, 思想境界竟比不过一个七岁小妞. 我以前只是看到公主们的光鲜亮丽,
是后来陪女儿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这些故事才让我看到了她们的精神. 这些"princess"们并非都是天生的, 也并非只懂得跟王子浪漫拥吻,
更不是一开始就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相反, 她们都是经历了艰难险阻才得以梦想成真的,
原来她们才是内心强大,精神高贵的"真公主".
谢谢小妞, 让我重新思考"公主"的含义。不做温室花朵的娇公主, Great! 那爸爸妈妈陪你去走那一路风雨的历练旅程吧, 因为我们都知道, "炼"字成就一个真正的公主所必需的品质要素----健康的身体(锻炼), 坚强的意志(磨练), 执着的信念(锤炼), 和仁慈的爱心(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