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海外中文学校亲子成长杂谈 |
分类: 成长教育 |
自音音离开全托中心去到小学的幼儿园班之后, 暑假, 圣诞节或春假的空档时间都是属于中文学校的. 因为无论以前的日托中心还是现在的幼儿园班, 她周围的华人孩子都少之又少, 若想让小妞时不时地接受中文熏陶, 家门口附近的中文学校就是最好的选择.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 在多伦多, 不少经营有方的中文学校都具备了DAYCARE(日托)的功能, 放学之后, 周末, 节假日, 凡是父母没空管孩子的时间里, 中文学校提供从接送到教育的一条龙服务, 着实为奔波忙碌的父母们狠狠地解决了后顾之忧. 所以父母们都说, 真庆幸有这类中文学校的存在!
只是, 当孩子交替地处于两种文化, 两种环境, 和两种人之间的情况下, 他们的困惑是显而易见的, 衍生的问题也让父母苦恼.
有一天音音跟她的小娃娃们玩"过家家", 我听她愤怒地说了句:"我打死你!" 我震惊. 什么话?! 如此粗俗恶语显然不是来自于捧她如珠似玉的爸爸妈妈或哥哥, 从她有限的生活圈子里我很快就判断出她从哪里学来的. 于是我质问她: 刚才那句话是不是象英文里的"S word"? 她怯怯点头: 可为什么中文学校的男孩都这么说也没人stop?
该不该怪老师呢? 很难讲. 也许老师没听见, 或听见了也顾不过来, 或觉得"德育"本不是中文学校的首要任务. 在这样一种要管不管的游移状态之下, 年龄参差不齐又家庭背景不一的孩子们就很容易copy(模仿)彼此了.
后来, 不是音音语出惊人, 而是她着实被别人伤了一把. 画画课上, 音音满怀激情地涂呀画, 把最美丽的色彩都画给了她心中的春天.
谁知旁边那个男孩瞄一眼后刻薄地说了句:"YUK!"
那件事在音音心中投下很深的阴影, 事后想起来都隐隐作痛. 都是阳光般的孩子, 难道不应让他们在赞美和鼓励声中长大吗? 干嘛一出手就贬低别人呢?
下午来接孩子的时候一般都是集体跳舞时间, 父母都在外等候. 一曲舞毕, 老师拿过一袋葡萄干高喊"过来分零食吃啰!" 小朋友们一拥而上. 音音这时正好瞥见了我, 她匆忙说"妈妈我先去洗手!" 然而等她洗完手出来, 老师手中的袋子已空空如也. 她怔怔地看着我, 无比失望. 正好站在旁边的副校长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她走过去劝另一个小女孩分两颗给音音. 女孩照做了, 音音说声谢谢, 很快又高兴起来.
上车后音音问我, 为什么那些小朋友都不去洗手就吃东西呢? 我一时哑然, 不知该告诉她在那个时候孩子是更应具备清洁意识还是争抢意识? 同样的情形若放在音音以前的日托中心, 一定是要求孩子排队洗手, 然后坐下等老师一点点平均分配给每个小朋友的. 可在这里却是"先到先得, 晚到没得". 其实, 若老师不制造争抢的前提, 孩子又怎会产生争抢的局面呢? 为什么我们华人孩子只有竞争意识而没有秩序意识呢?
最后还有个现象值得一提, 那就是我见过的好几个中文学校都没设图书室, 甚至连基本的图书架都没有. 这跟本地的各种托儿中心或幼儿园都不同. 音音曾经很不习惯, 在她不想参与什么活动的时候连一本书都没得看. 后来我向副校长建议说, 一个家庭只要捐出三五本, 整个中文学校就会有上百本书可读了, 中文英文的各取所需, 何乐而不为呢? 校长说"好主意啊!" 可紧接着她又犯难了: 要是孩子把书带回家后不还回来了怎么办?
怎么办? 我不知道. 但是我很惊讶, 难道会有这样的孩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