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木渎镇牌坊上垂荫题词想起

(2012-06-11 12:41:14)
标签:

木渎镇

草书

宋体

笔意

南京雨花台

杂谈

分类: 另眼相见

 http://s15/middle/4cad4985gc22b0fc7d00e&690

前几天,在苏州木渎旅游,看到镇街前,耸着一牌坊,上书两个草体字。我认读不出来,问导游,而导游显然也不知。她边往前走,边模糊地回答:“西施浣纱”。奇怪,明明只两个字,怎说成是四字了呢?再问,她就说,这里就是西施浣纱处。答非所问间,我只好去向当地居民请教,连遇几人,都说不知道。

同行中,有不少是书法家,我追索之,不是说没注意,也就说认不准。我打开相机和大家一起研究,能确认的只是第二个“荫”字,前字谁也没把握。

我认为,草书之美,美就美在笔意与线条变化上。像我没有多少草书基础的人,平时认读草书,连篇的大多靠猜带“详”(方言,找些迹象拼凑着测度的意思)。这样猜“详”多了,有些就凭记忆记住了草书的大致形体,只是记忆中,找不出与这个相仿佛的内容。草书的形体,我知道有些在不同地方或经不同之手出现,常会起些程度不等的变化,这势必带来认读的困窘。我足足花了一下午时间,在笔意上揣测,觉得起笔不是个单笔,大有点横、撇捺、撇折等可能,反反复复之中,都把握不了这个字的起笔是怎样的。我只好放弃起笔,从下半部分的从收笔中得端详,终于看出是横竖横的结构,结合起笔的行走,就想到了垂字。觉得这内容与背面题写的“浮萍”,不正好是一个严谨的对子吗?于是我大声说出,这是个垂字,并当场请教同行的书法家草书“垂”字的规范笔法,除了起始结体稍有不同外,下半部分一样一样的。于是我还按规范草书笔意,将垂字连画几遍,不也有一个形体极似的。这样,我不无强调地认为,这两个字就是“垂荫”。我把自己的发现,与各个书法家一一交换意见,最终大家都觉得我说得有理。

有趣的是导游,这时见我们这样认真较劲,还不能形成权威,令人信服地认准“垂荫”两字,才打起电话去什么人哪里问了问,然后宣布,据某某介绍,这就是“垂荫”两字。

这认字的事算是完了,可我内心还不能平静,不无敏感地想到,在我们国粹书法艺术面前,我们就算是专家、是学者,有时也会迷失的。这是我们国粹的自身问题呢?还是专家、学者的学识、涵养、精神问题呢?似乎对旅游胜地能说得天花乱坠,好象无所不知的“地导”,其实除了一些表层的,深层的东西,还是极其有限的。我还想起,就在昨天南京雨花台,我问起方孝孺的坟墓,地导就说,有这个吗?我不知道。那个地导的诚实回答,我当时竟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而今天的“地导”,怎么就让我想到了忽悠人了呢?

出门在外,事事称心是不可能的。有些需要改变我们的习惯,认识上的、思考方法上的等等。但当你真心讨教时,遇到不真诚对待,我想搁谁身上,味道都不会好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