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一毛八
文/山里人
常言道:会买的不如会卖的。因为卖家知道自己的东西值多少钱,卖多少钱不亏本,卖家对所售东西的信息掌握远远多于买家,在买卖双方的博弈中,买家处于下方、处于劣势。不管买家怎么精明,总不如卖家精明。
“买的没有卖的精”适用于大多数场合,是千古不变的定律。但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和前提条件,“买的没有卖的精”有时候也不完全正确。
记得山西万荣笑话中,曾有一个“二八一毛八”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去集市上卖棉花,妻子告诉他一斤棉花卖一毛八分钱。妻子知道丈夫的算术不好,不会算账,就给丈夫讲:“一斤棉花是一毛八,二斤棉花是三毛六”。丈夫不解,一斤棉花是一毛八,二斤棉花咋就成了三毛六。妻子说:“一斤是一毛八,二斤至少是两毛,每一斤还有八分钱,二八一毛六,加起来就是三毛六分钱。如果卖十斤棉花就是一块八毛钱。”丈夫记住妻子说的话就赶集去了,一路上和老乡是有说有笑。
到了集市上,有人问:“棉花多少钱?”“一斤一毛八,十斤一块八。”“给我称两斤”。
称完后,卖棉花的不知道该收多少钱。一路上光顾说笑,把老婆教的全忘了,只记住二斤是两毛,加上两个八分钱,二八是多少没有记住。想了想,好像是二八一毛八。卖棉花的就对买棉花的人说,二斤两毛八。买棉花的人觉的很纳闷,但没有吱声。
很快,二斤棉花只卖两毛八的消息在集市上传开了。
你两斤,我两斤,大家抢着买。这时,有人悄悄地说:“二八是一毛六”。卖棉花的听到后,心里不免暗喜。二八一毛六,我卖二八一毛八,多了两分钱,真赚!不由地大声喊起来:“一斤一毛八,二斤二毛八,三斤三毛八,九斤九毛八,十斤一块八。”大家听后,蜂拥而至,全部买九斤,没有人买十斤,很快一车棉花就卖完了。
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卖家似乎有点愚蠢,买家并不是十分精明。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不乏精明的买家。
据扬州网消息:江都一家涮火锅的饭店为了吸引客户,推出锅底和小料免费。结果有几个消费者,自个带了涮锅用的肉、菜和酒水到饭店要求饭店提供免费锅底和小料,结果是双方之间产生了争执。在消协的协调下,最终以饭店向每位消费者收取10元的服务费了结了纠纷。这个案例反映出,消费者中不乏精明的,总能找到商家/饭店的漏洞或弱点,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消费者和电信运营商之间也经常发生上面类似的故事。
电信运营商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并没有将互联网业务放在眼里,对其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态度。正是互联网业务本身的特性和运营商对互联网的“疏忽”,互联网业务从1995年后快速在全世界发展起来,近几年已经威胁到了传统运营商的生存,传统运营商才回过神来发现自己犯了一个不可饶恕、似乎不可挽救的错误。
统计复用是传统电信运营商实行计费的基础,是运营商进行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在话音时代,语音的传输速率是恒定的,占用的带宽是可以预知的,每一次通信的成本是可以准确测量的。在引入数据后,数据业务特性的不确定,造成每次数据通信所占用的带宽和成本变成了不可测量的。在互联网发展初期,由于业务量较小,对传统的通信网络影响不大,为了便于计算费用,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接入采取了按用户接入带宽进行收费的经营模式。
电信运营商对互联网收费基于接入带宽是因为运营商认为:
1、用户的接入带宽决定了用户对通信网络资源的占用程度;
2、用户的互联网接入不是永远在线,每个用户的总上网时长是相对平均的;
3、用户的上网行为会受到内容服务商、业务服务提供商制约的,控制住了
SP/CP也就控制住了互联网对传统通信网的占用和影响。
有专家称,互联网是人类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一点不假,互联网的开放型、共享性、创新性决定了互联网的发展永远是蓬勃生机、前途不可限量。
P2P技术的发展,彻底粉碎了运营商基于带宽管制的思想;一机多户ADSL接入,让运营商基于统计复用、按户计算的收费基础形同虚设;SP/CP与最终客户的紧密接触和良性互动,在运营商和客户之间深深地楔入一个膨化塞,不断地激化消费者和运营商之间的矛盾,让传统运营商进退维谷,难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疏?堵?开放?封闭?成了传统电信运营商不得不天天面对的问题,转型成了传统运营商的唯一选项。
如何转?转向哪里?值得电信运营商好好把握,千万不可让百年的声誉毁灭在一念之间,酿成千古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