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死亡,古汉语有很多种表述。
一、由于死者的身份、地位、辈份不同,对死亡的表述是不一样的。
1、皇帝死了,称“晏驾”、“驾崩”或“崩”;皇后死了,也常称“崩”、“驾崩”,有时也称“薨”(hōng)。小国国君死了也称“薨”。
2、公卿(公爵)死了,称“薨”。
3、一般侯、伯、大臣死了,称“卒”,有时称“死”。少数公爵(地位一般)死了,也称“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死”,不光有“死亡”之意,还暗含“非正常死亡”的意思。
4、一般士大夫、官员,以及平民百姓死了,也常称“卒”或“死”。
二、由于对死者的感情、态度的不同,对死亡的表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1、对死者的“死亡”含有赞许、褒扬意思的表述。如:
捐躯、就义、牺牲、以身殉职
2、对死者表示尊重、敬重或对死者的“死亡”表示惋惜、同情。如:
见背:指长辈去世,婉辞。
升天、归天、谢世、辞世、与世长辞,寿终正寝、仙逝等都是表示值得尊重的人的死亡,同时又是“死亡”的婉辞。
夭、夭折、殇:指未成年而死去,表示对死者的不幸死亡惋惜同情。
3、对死者“死亡”含有批评指责的意思,表示鄙视。如:
毙、毙命:用于人时含贬义。
呜呼、一命呜呼:一般借指死了,完蛋了,含贬义。
4、不有一些词,感情色彩不是很明显,属中性表述,用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如:
逝、逝世、去世;没、殁;终、亡、故、亡故等。
三、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死亡”的表述也有所不同。
1、口语表述,通俗易懂。可分三类:
A婉辞:常用的有去了、走了、不在了、享福去了、仙游去了等。
B贬义:常用的有上西天、见阎王、完蛋等。
C中性:常用的有死、死亡等。
2、书面表述,文雅庄重。一般是按照死者身份地位和道德修养及其影响来表述,其中,身份地位是主要的。
A皇帝、皇后、太后:驾崩
B公侯大臣:卒
C老人:帮、逝
D一般人:死、亡、没、殁(mò)
E未成年人:夭、殇(shān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