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旅行喀什新疆盛宴 |
分类: 逛在中国 |
哥俩好
2006年9月17日
新疆的旅程,真正开始是从我们坐上乌鲁木齐飞往喀什的飞机的那刻时,我身边坐着一个六旬的妇人,起飞时,要我帮忙她扣上安全带,所以就打开了彼此的话匣子,她是中俄混血,一直住在喀什,如今住在喀什的俄国人都已经差不多迁移了,只剩下他们几家人了。喀什作为一个维吾尔族聚集的城市,留给我太多的遐想,一切都是如此的神奇,老妇人也对我们言而不尽,在午夜的机舱里,看来也就我们三人显的神采奕奕了。
凌晨1点,我们随风潜入喀什夜,一下子从湿润的江南,突然到干燥的塞北,指甲周围就立即起了皮。我们住在色满宾馆,一座建于1890年的大花园,原先是沙俄领事馆。如今房间虽然狭小,设施陈旧,但是依旧挡不住旅行者的脚步,已然成了背包客的聚集地,世界各地的旅人们带着各自家乡的烙印在狭窄的走廊上由远而近、相互打量、惺惺相惜的微笑,然后擦肩而过…… 我很喜欢这样的感觉,在古老的“时空隧道”里,不用知道走过去的是谁,只需在微笑中带着阳光的味道做彼此旅途中的过客。
色满酒店的大堂和天花板的图案
上午7点,在喀什应该还属于凌晨。我们只睡了5个小时,拖着前一天的舟车劳顿,前往艾提尕尔清真寺,想看看早上第一场唤礼的盛况。路上没有行人,安静的像一座空城,月光撒满了整个清真寺前的广场,黄绿色的拱门在月色中,散发着神圣的光芒。门里没有灯,但是却有着一种魔力的召唤,我们跟随着朝拜者,借着月色潜入寺内,古兰经通过扩音器从远方飘来,好像走入《一千零一夜》的梦境,让人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
进入大门右边的通道,走廊的尽头有一扇小门,门口有微弱的灯光,朝拜者相继从门口通过,并人手领一张纸。我们安静的在黑暗中排队,等待进入大殿的时刻,轮到我的时候,看门人用没有停顿的语气对我说了一堆听不懂的话,我们连比划带手语,口中学着他们的维语的语音语调说着汉语,表达我们想进去参观的意愿,好像这样他就能听懂了一样。可惜未果,后来想到,因为在做礼拜时,女人是不能进入的。既然这样就指派我们队伍中两位男士进去替我们看一眼,对于这样的习俗,作为女人也只能尊重了。想起在中甸的松赞林寺,女人是不能进厨房参观的,因为僧人认为女人进入厨房,饭就不好吃了。这规定其实挺好的,如果各族人民都这样认为,做女人岂不是又多了一个幸福的理由。呵呵~~~半响,两位男士从门里出来了。
“里面是什么样子的?” 从来没有进果清真寺的女人们七嘴八舌的问着.
只见两人诡异的笑着:“里面是洗手间!做礼拜前沐浴净身的地方。”我顿悟,门口发的纸原来是卫生纸。
对于我们的无知,心里很惭愧,但是并没有阻碍在清真寺里的探索。顺着古兰经传来的方向,看到了大殿,大家没有走上台阶,只是在下面仰视正在举行的仪式,眼前的一切从未见过,每个信徒面向同一个的方向,旁若无人的叩拜,仿佛置身于无人之境地。此时大殿的中心位置上挂钟,指向是5点。无论在那刻,还是在后面的旅程中,他们对信仰的坚持,一直让我这个没有信仰的人所感动和敬佩。到了叩拜的时间,无论在哪里都会停下手中的事情,面向麦加的方向叩拜,我亲眼见到两个在屋顶上的建筑工这么做过;斋月的时候,司机带着我们在酷热、风沙、崎岖不平的独库公路上穿行,可以滴水不占,强忍烟瘾;清真餐厅可以放弃高额的利润,在太阳下山之前不营业…….. 信仰的力量!
从清真寺出来,天依旧未亮,在附近的清真餐厅,吃了当地的早饭,都是面食,店里的伙计不会汉语,要盐要醋一概不懂,连买单,也费了好半天的劲儿,在自己的国家,感觉像到了外国一样,有意思的体验!饭饱之后,回去睡了一个回笼觉,在梦里,依旧还沉浸在刚才那神圣的气氛中,仿佛又听到那远处传来的天籁之音,已经分不清是真实还是梦境了。
回笼觉醒后,驱车前往香妃墓。有称阿帕霍加墓,坐落在喀什市东北郊5公里处的浩罕村,是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是典型的伊斯兰式古陵墓建筑。高大雄伟的宫殿外,有五颜六色的马赛克花纹,我喜欢站在远处看她的雄伟。之所以大家称其为香妃墓,是源于清朝皇帝的爱妃,自幼体有异香,被称为“伊帕尔罕”(维语意为“香姑娘”)。自古红颜多薄命,她被清朝皇帝选为妃子,赐号“香妃”,因对北京城的水土不服而病故。虽然香妃墓仅仅是她的衣冠冢,但是人们还是由此来纪念红颜。
香妃墓
香妃墓
下午我们又再次出发前往艾提尕尔清真寺,想再清楚的看看清真寺的全貌,此时的广场已然已经成为欢乐的海洋,维吾尔族人能歌善舞、自弹自唱;人来人往的路上,红颜霓裳,各色头纱飘动在艳阳下。整个城市以清真寺为中心周围散落着大小不一的老城区。老城区以土灰色为主,下午的老城烤在烈日下,土黄色的墙面散着金色的光芒,同时也显的格外干燥。正当午的老城里,很少有人走动,除了我们六人,也没有其他的游客,我们漫无目的的在小径上闲逛,偶尔看到有敞开大门的人家,就驻足打量一下,热情的主人都主动邀请我们进门小坐。原来每个院子都别有洞天,各色的花草点缀在窗台和门廊上,就好比沙漠中的绿洲。古城的最高处有一家茶歇地,我们到上面杀了一个冰镇大西瓜,打了一个舒坦的小盹,幸福的感觉就是这样如此的简单。
艾提尕尔清真寺
傍晚时分,我返回酒店,途中路过一个露天的巴扎,我想那里才应该是真正传统的巴扎一条接望不到头,我穿梭在人头传动、牛马闲散的闹市里看热闹:赶集的、购物的、聊天的、闲逛的……好玩的东西应有尽有,不过最后我们捧着各种水果回去了。
色满宾馆,有个很大的后院,飞机上遇到的老妇人曾评价,这里应该是喀什比较大绿地了。有一个露天的餐厅兼酒吧开在其中。经营这餐厅的是一个青岛人,每年夏天在青岛开酒吧,秋天就转战来喀什,同时还承接一些登慕士塔格的旅行团。住在酒店的其他客人也陆续汇聚到这里,欧美旅人居多,他们大多是夏天来这里登慕士塔格峰的,其中不乏上了年纪的老人。我每次看到年纪大的旅人,就不由的令人敬佩,如果等我到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依旧能登山,依旧能潜水,那该是多令人开心的事情呢?至少那时我还能拥有年轻的心。
香妃墓附近的唤礼处,每根胡杨木柱子都有近千年的历史,
挤小巴,有人屁股还在窗外呢~
路边的酸奶摊
喀什的民居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