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访

(2009-04-25 21:49:12)

    来自上周某杂志邮来的一篇采访提纲,标题耸动且问卷浩荡,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理,劳神费力,不理,傲慢不周,想来出题者也是绞尽脑汁,怎好糊弄人家工作,一番抽烟喝水,全文作答。

摇滚飞进少年心

1、15岁的青春期,崔健意味着什么?

P:一个陌生人。

2、第一次听到中国摇滚乐的感觉,在当年的那个时代,对于大多数少年人来说,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遐思和启迪?

P:对于当时的中国内地,崔健的音乐是一种“放肆”的声音,崔健本人似乎也带来了一种“独立”的态度,随之而浮现的是更多新的声音和态度,我不清楚这“对于大多数少年人来说”是否有所意味,起码在我周围并无察觉,当年的“大多数”同窗少年今天已汇入茫茫人海,为祖国繁荣和小康生活而作为,我只是猜测,对于“极少数” 少年人来说,崔建以及当时中国的摇滚乐是一个“颠覆”的符号,而与之相关的一切佐证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

3、在成长的岁月里,究竟什么契机让自己把梦想放飞到乐坛?

P:我从来没有“把梦想放飞到乐坛”的浪漫情怀,一切都是偶然中的必然,或者说 “是被选择的”。

4、少年时的理想是什么?是从小就对音乐痴迷,还是在摇滚的“感化”中,将才华和天分施展在音乐的路途中?

P:少年时的理想是“画家”,但就像童年时从“拖拉机手”到“科学家”的懵懂理想一样,并未真正地为之付出过。小时候从哥哥带锁的抽屉里零星听到港台的靡靡之音流行歌只是觉得很美,但因为多半是在偷偷摸摸的状态下,所以还伴随着罪恶感,也不敢“痴迷”,听到摇滚乐已是半熟少年时,不知道自己有何“才华和天分”,也不知如何“施展”,只是开始放肆地听,偷摸地学。

5、第一把电吉他的故事。

P:第一把电吉他是和同窗仁杰一起在武汉江边的废品收购站分别花一元二角购得,美声牌,除了琴弦残缺其余完好,因为回家擅自鲁莽改造而作废,无缘后来的演出。

6、少年时在音乐的道路上,遇到过什么样的启蒙和机遇?(包括父母的意见,是否遇到过能够给与启发的良师益友,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伙伴,或者是否有过阻碍和挫折,如何勇敢面对,如何跨过乐坛成长的初期等等)

P:不论关乎音乐,在组建乐队以前所有的人或事都是自以为的成因(父母家教,生活环境,地理变迁,读书辍学),也都是他以为的“启蒙和机遇”(考学时的绘画老师,开班授艺的吉他老师,臭味相投的同窗好友,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庞杂琐碎,无稀无奇。

梦想始于“达达”

1、在什么状态和思想下有了成立乐队的初衷?

P:在学会了两个吉他和弦的状态和思想下有了成立乐队的动机。

2、最早成立乐队的名字叫什么?有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什么样的理想?

P:第一个参加的乐队是“人异乐队”,名字来自弗洛伊德所著《微精神分析学》中“人的异化”之义。

3、乐队在成立初期遇到过的困难和机遇?如何面对困难,抓住机遇?

P: “人异乐队”从成立至解散历时两年,“困难”是筹措资金购买设备,打造排练室,“机遇”是借参加慈善募捐义演的机会强行演出乐队的原创作品而引发斗殴,我们面对了“困难”,抓住了“机遇”。

4、在创立乐队时,给自己留下深刻的故事和人物?

P:九六年“人异乐队”解散时组建了“达达乐队”,取婴儿牙牙学语前只能发出“达达”的音节之义。创立之初乐队成员不固定,只是开始积累。

5、乐队唱的第一首歌是什么?当时摇滚乐的创作环境和乐队的成长环境如何?

P:第一首歌“我爱这个夏天”。“当时摇滚乐的创作环境和乐队的成长环境”全国各地应该不尽相同,当时互联网尚未普及,媒体鲜有报道,我所知的只是武汉一地适逢PUNK风格的乐队开始崭露头角。但还是有一些事件或人物被有限的渠道渲染得轰轰烈烈,并且大体都和台湾的音乐商业化包装理念引进及本土唱片产业的萌芽有关,例如滚石,魔岩,中国火,校园民谣,南北大摇滚,以及打口带文化等等。

6、第一次受到欢迎和追捧是什么样的场面?当时的感受如何?

P:九二年伙同两个同学从家偷出大双卡收录机和吉他沿街“巡演”时受到执勤的武警的欢迎,觉得羞愧和兴奋。

7、当时对音乐创作和演绎上,有着什么样的心境?形成了什么样的风格?与传统的摇滚乐有什么不同?也就是乐队的特色和个性在哪里?

P:乐队早期作品大多是民谣的创作方式和特点,谈不上风格,也不知道“与传统的摇滚乐有什么不同”,更无从追求“乐队的特色和个性”,在信息和资源相对封闭和匮乏的武汉本地,PUNK和HEAVY METAL风格的乐队较成气候,达达乐队的圈内口碑是“很流行”。

8、在当时的年龄、社会经历和大环境下,希望自己的乐队能达到什么样的境界?自己为此做出过什么努力?

P:“在当时的年龄、社会经历和大环境下”,希望自己的乐队能达到不被同行定位成“很流行”的“境界”(因为主流的价值观统一只有“不务正业”的评价,所以不作为参考),自己为此做出过的努力就是尽量唱更吵闹的歌。

9、鼎盛时期的“达达乐队”是否是因为能够表达当时年轻人的心理状态而产生的文化共鸣?请讲述当时记忆深刻的故事。(包括创作和演绎中的故事,乐队成员合作的故事,与粉丝交流沟通的故事,演出时经历的其他故事等)

P:不知何时被大家看做“鼎盛时期的达达乐队”,若以乐队创作的独立性来说,在武汉的地下状态时即是“鼎盛”,若以乐队的知名度来说,签约唱片公司立地北京发展便是“鼎盛”,若以乐队作品的成熟度来说,发表第二张录音棚专辑《黄金时代》也是“鼎盛”,乐队从不以“表达当时年轻人的心理状态”为己任,也不知产生过何种的“文化共鸣”,只是被动的经历了一系列必然的转变,从中认识和学习生存的技能。

10、乐队解散是一种无奈的举措吗?是否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所造成的?当时的中国乐坛的大环境是什么状况?乐队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

P:乐队解散是一种无奈的举措,也是选择主动结束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若论理想与现实,维系乐队是现实的选择,在当时有可预见性,而解散乐队是理想化的选择,盲目未来的希望和绝望。当时中国乐坛的大环境是在体制下趋于理性,海外及本土的唱片公司纷纷对于幼稚羸弱的唱片产业出手变革予以拯救,争取各自的生存发展,作为主流唱片公司的艺人,我的直观感受就是混乱,而绝大部分乐队生存环境的变化与此无关,只是随着广义的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性质是局部且单一的,因为他们仍然在民间,依旧是文化的边缘。

11、盗版侵权和铺天盖地的网络是否是扼杀创作激情和生存空间的罪魁祸首?

P: “盗版侵权和铺天盖地的网络”不是中国的土特产,如果今日西方欧美的,乃至日韩的,甚至港台的流行音乐中也充斥着如同我们身边的“蝴蝶”“老鼠”般营养不良的“火爆单曲”的话,那么这一题的答案绝对是大声而坚定的:是!

单飞的困惑与跨越

1、“达达”的解散所产生的思索,是否有过短暂的灰心和落寞期?是否有过就此离开乐坛的想法?又是如何度过这段困难的心理时期?

P:乐队解散是否有过“灰心和落寞”一点也不重要,描述那一瞬的心情也只是顾影自怜的抒发,解散就是表明了离开当时乐坛的想法,更确切的说是主动解除和唱片公司的合同,其中没有任何值得同情和关注的“真相”,因为失望和愤怒,所以远离怀疑的一切。

2、在离开“达达”沉默的三年里,都做过些什么事情?是否找过其他的工作?是否从没有放弃对音乐的执着,仍在默默地创作心中的音乐?

P:离开乐队生活的三年断断续续还是在写歌,意外的开始尝试一些音乐幕后的工作,为别人做词曲编曲和录音棚里的制作,考虑过找一份正式的工作,但因为无所擅长而且做音乐幕后的收入尚能够维持生活,所以没有付诸行动,期间特别没有“对音乐执着”的信念,写了卖不掉的歌自己收起来。

3、三年的磨练和思索,在思想境界上有了什么样的跨越?再一次决定跨上音乐的道路是因为什么契机或者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顿悟自己与音乐的不解缘?

P:三年的昏昏沉沉没有“在思想境界上实现跨越”,只是陆续的幕后制作无形中保持了一种不断做新的音乐的状态,而前一张在宣传上基本失败的专辑《黄金时代》渐渐受到了乐迷和圈中同行的肯定,加上一路好友不断地吹牛打气,我把没有卖掉的歌给他们听,他们会说太好听了,赶紧出专辑吧。

4、与麦田音乐的结缘始于什么样的故事?在接触的过程中彼此产生什么样的共鸣从而迸发了创作激情。

P:与麦田音乐的结缘始于2000年签约唱片公司而转上北京开始乐队的职业化发展,“共鸣”就是迸发了我们要一起做下张专辑的“激情”。

5、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以及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对于音乐创作和演绎在思想境界和风格特色上有着什么样的转变或跨越?

P:从身份的改变到地理环境的改变到行业和时代的改变,从个人的成长到信息的吸收到创作手段的丰富到演绎风格的追求,都是为了印证对音乐理解的不改变。

光辉岁月 歌声萦绕的世界

1、《少年故事》是单飞后的第一张专辑,每一首歌都是一种心境,都表达着一个故事和情感,请选出几首歌曲,描述当时的创作思路和灵感源泉,以及创作中的故事。

P:专辑中一部分歌的创作动机来自电影,一部分来自三年间起起伏伏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连着心的耳朵,对音乐以外的描述是多余的。

2、《少年故事》每一首歌都与电影有着渊源,这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最终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是否在对电影的喜好中找到了适合自己音乐的创作元素?(可以任选其中的歌曲进行描绘)

P:不是每一首,是《灯塔》《风儿带着我们飘》《少年故事》《走马灯》《甜蜜蜜》《孔雀》六首,过程中是不自觉的,待到创作后期将所有曲目集结筛选时才觉得这个偶然也很有趣,最终表达了此前看过一些电影而且没有白看的意境。若对一部电影有观感,影评人把它写成推介,爱好者把它写成评论,我把它写成歌词,感谢这个有看不完的好电影的时代。除了歌词以外,我无能将音乐的创作用直白的语言“描绘”出来,你若问我这首歌什么调,里面出现了什么乐器,用了什么效果,唱了有几拍,我可以写下来,但你问为什么这样弹,为什么这样唱,“出于什么样的想法,最终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我只能回答我喜欢这样,表达了我觉得舒服的意境。

3、全新的合作伙伴和全新的运作机制,与麦田音乐的合作故事?

P:与麦田音乐的合作源于2000年起和宋柯的交往,他对音乐的鉴赏力和经营的头脑让人印象深刻,在很多个时期麦田音乐厂牌都是一个凝聚的团队。

4、如何理解心目中的“良心音乐”?如何在创作或演绎“良心音乐”的路上披荆斩棘,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在音乐中纯粹的心境?

P:头个问题应该问唱片公司和乐迷。另外我也想知道如何在创作或演绎“良心音乐”的路上披荆斩棘,坚持自己的风格,保持在音乐中纯粹的心境。

5、又一次回到歌迷们的视线中,全新姿态和创作是否在歌迷中产生的了强烈反响、得到的鼓励和给予了什么厚望?如何回报歌迷的支持和鼓励?

P:鼓励和厚望就是希望我多写歌,回报支持和鼓励就是多写歌。

6、现阶段在音乐创作和演绎上具体的一些工作计划?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P:2009年工作计划是新专辑的创作,年底和明年是制作和发行。

生活 乐海周围的世界

1、最向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P:每周三次游泳,每月看三场电影和演出,每年去三个城市并出一张EP,每三年出一张专辑,在海边有一间三面朝海的房子,工作以外的时间在那里睡觉。

2、喜欢什么样的时尚品牌?最奢侈的花销是花在什么方面上?

P:喜欢买得起的时尚品牌,最奢侈的花销是乐器。

3、除了音乐,还有什么样的爱好,这些爱好对音乐创作和演绎有着什么样的帮助和启发?(请举例)

P:喜欢电影,斯诺克,电玩,开车,它们都被我写在歌里(少年故事,五分儿,GAMEOVER,美丽的漩涡)。

4、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否是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音乐创作的灵感是否源于生活中的细节启迪?(请举例)如果说电影创作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那么音乐呢?

P:生活源于音乐而高于音乐。举例:看见灯塔,很喜欢,写首歌叫灯塔。

5、音乐与时尚是否有着丝丝扣扣的关联?作为当代的音乐人,如何理解“时尚”的内涵和意义。如何将音乐与时尚与生活结合起来?

P:作为当代的音乐人,我不关心“时尚”的内涵和意义。真正将音乐与时尚与生活结合起来的是广告,当然不是指的那些来回重放和咆哮传销的脑残广告。

相逢是缘 情义无价

1、与春晓的相识是在什么场合下,有什么动人或有趣的故事?

P:不作答。

2、情感的充实,对音乐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灵感启迪?(请举例)

P: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NO.043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