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lex动画研究
Alex动画研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9
  • 关注人气:11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早期米老鼠——迪斯尼早期影片研究之音乐

(2008-10-05 14:05:28)
标签:

米老鼠

迪斯尼

音乐

动画

文化

分类: *AW动画评论*

看早期米老鼠——迪斯尼早期影片研究之音乐

 

    最近在重新看“黑白米老鼠”,乐趣无穷。如此简单,令人兴致盎然。

    比起后来的米老鼠,之前的那只仿佛一个“流氓无产者”。没钱的打工仔、喜欢探险、暴力倾向、荷尔蒙分泌过剩、活力永不衰竭……

   从造型和动作方面,老版米老鼠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黑白米老鼠,动画的蛮荒时代。

    技术和艺术在磨合中。迪斯尼的团队刚刚重组完成,但迪斯尼,这个男人的野心,如此巨大,从老米老鼠就可以看出某种诉求和企图。

   而这些片子的音乐部分。以其与动作、剧情的紧密配合为后来者留下不少创作思路。

   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初,如此激动人心的年代, 那时候,有声片刚刚诞生,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较严格的“声画对位”亦为类型片所广泛才用。

    迪斯尼早早体察到声音的魔力。回望这个阶段,又要感叹迪斯尼先生坚持的理念:动画为“沟通”,动画为“娱乐”。

    音乐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都如此明显。

   ……

   

以下为一些资料:

 

 早期迪斯尼动画音乐的特点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是迪斯尼动画电影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个时期的迪斯尼动画电影音乐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声画关系的单一化、配乐方式的拼贴化,等等。

 

 

第一节 单一的声画关系

 早期迪斯尼的动画电影使用单一的声画关系,这种声画关系是指音画同步。

 所谓音画同步指的是:音乐与动作节奏上的完全同步,即后人所谓的“米老鼠式编曲方式(Mickey-- Mousing)”——之所以这样命名,是因为早期迪斯尼拍摄的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动画影片中经常使用的音画配合方式与之完全相同。

 早期迪斯尼动画影片当中这种音乐与画面节奏完全同步的办法,就是指这种密切配合画面内容,带有夸张性质的音画结合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音乐音响,即用音乐来模拟电影中人物做出动作后所发出的各种音响效果。

 例如:在《救火》(Fire Fighting)当中,米老鼠从楼上飞落下来,伴随动作的音乐是一段飞速下行的音符,它很好的对应了动作的节奏。

 音画同步之所以能在早期迪斯尼动画影片当中成为单一的音画结合方式是因为早期的迪斯尼动画影片一般总是以动作作为影片的主体,而美术风格、对白、摄影、剪辑等都从属于动作这个主体,音乐也不例外。换句话说,动画影片中的音乐、对白、摄影、剪辑都依附于动作的具体交待过程、依附于动作的充分“表现”。

 当时的许多动画影片在制作中都是先期录音,主要也是为了让音乐更好的与动作同步,关键还是动作。具体说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动画影片的音乐仅仅是配合每个动作,甚至脸部表情,心里颤动的一些敲击的片断,可以说动画音乐从始至终配合每一个动作,音乐节奏与动作的对应是这一时期的中心。在国外,将动画人物的动作点称为“hit”,而音乐的节奏点就是要和这个“hit”点对应。动画人物的动作是不规则的,但是动作在那个阶段又是被强调的重点,而音乐节奏相对规则。例如:在30秒钟的时间里可能会有30或者40个动作,即30或者40个“hit”。如何使这些不规则的动作点和相对规则的节奏点配合到一起?那就是使“hit”点与音乐的重音完全相吻合,也就是在绘画前先将旋律线即这部动画影片完整的音序列写出,绘画时使重要的动作点和旋律线条吻合。

 在这一时期,音乐之所以会被大量的用来对动作进行支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制作技术的低下,使得这一时期动画影片中的对白很少,创作者很难同时把音效、对白和音乐的结合问题考虑好,正如:著名的动画音乐家斯科特·布拉德利(Scott Bradley)回忆:“那一时期,我们只有一个音轨可以利用,没有剪切。你不得不同时考虑音效,对白和音乐。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迪斯尼的动画家们首先关注的不是动画人物们是否可以在屏幕上开口说话,而是宣称“现在我们可以把一个交响乐团,带到美国的任何一个小村子”。可以看到,相对于语言和音效来说,音乐在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受到的重视程度更大。

 其实,上文提到的迪斯尼第一部有声动画影片《蒸汽船威利号》,就很好的体现了音乐与影片中角色动作的同步关系。这个短篇动画来源于巴斯特•基顿(Buster Keaton)独立制作的一部无声电影《蒸汽船小比尔号》(Steamboat Bill, Jr.)。基顿是无声电影时期的喜剧天才,他最大的特点是表演动作夸张而滑稽。而这种特点突出的反映在《蒸汽船小比尔号》这部影片当中。

 而迪斯尼以米老鼠为主人公的动画影片《蒸汽船威利号》是真人影片《蒸汽船小比尔号》的嘲讽版,它很好的利用音乐来支持了角色动作的夸张性和滑稽性。比如说:在影片中,蒸汽船上的一头牛把掉在地上的乐谱《稻草堆里的火鸡》(Turkey in the Straw)吃进了肚子里,米老鼠发现后没有办法取出,想出了另一个办法:他用双手把牛嘴打开,明妮(Minnie)(米老鼠的女朋友)将牛尾巴折成摇把儿的形状,摇动起来,把牛当成了留声机。同时,配合这个画面,牛嘴里发出了民歌《稻草堆里的火鸡》的曲调。可以想象,如果没有音乐,这样的幽默效果将完全无法表现,可以说音乐已经直接参加到动作中了。

 现在看来这个作品有些可笑粗燥,但是在当时来讲确实是一个轰动性的举动。在《蒸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中,仅有极少的几句对白,绝大多数声音都是来自音乐,这些音乐所带来的夸张和幽默的效果,足以使刚刚接触到有声动画片的观众们感到惊讶和兴奋。

  另外,这个时期人们更多的认为动画影片的幽默感来自于滑稽的动作,所以倾向于突出动作,而音乐的节奏性刚好可以与滑稽动作的节奏点配合,语言的作用自然而然淡化了。由此可见,声音,尤其是音乐对于动画影片来说,无异于插上了翅膀,将人的可用视听有效的利用了起来。

 不得不承认,音画同步的音画关系带领动画影片进入了一个视听全能的新领域。同步音乐在经过迪斯尼之手前,并没有在其它影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比不上电影的旁白。正是迪斯尼在动画影片中把同步音乐发挥到了极致,可见动画片从与声音的结合之初,就和音乐结下了特别的缘分。

 此外,从动画电影本身的特性上讲,动画影片是由一幅幅“动”起来的画组成的,在时间线上是相对独立的,但音乐却是连贯的、流畅的。由于音画同步的观念在制作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这一时期的动画影片中音乐的使用量相当大,有时甚至从头至尾音乐都不停止,从而从听觉上弥补了视觉的缺陷,大大降低了画面的支离破碎感。

 这种几乎从头到尾使用音乐的方式与一般真人电影中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真人电影的音乐使用量大约占电影时长的40%,如果达到70%就已经算是使用量非常大了;而在动画影片中,音乐的使用量有时甚至可以达到100%。相对而言,大量使用音乐有这样两个好处:一方面,由于音乐的长时间伴随,使得影片当中的动画人物的动作显得更为连贯,没有中断感。另一方面,这种从头到尾大量使用音乐的做法,也符合观众的欣赏习惯,甚至100%的使用音乐一度成为这一时期动画电影的宣传噱头。

 大量使用音乐是早期迪斯尼动画影片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一特点一直延续至今,如:下面的表格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特点。

 配乐所占全片的比例表:

 

 

中文片名

 

全片总长度

 

(单位:秒)

 

音乐持续时间总长度(单位:秒)

 

音乐持续时间所占全片时间长度的百分比(单位:%)

 

蒸汽船威利号

 

462

 

462

 

100

 

木偶奇遇记

 

5267

 

4751

 

90

 

小鹿斑比

 

4177

 

4002

 

96

 

大力士

 

5220

 

4699

 

90

 

 

 

   

 拼贴式的音乐制作方式

  

早期迪斯尼动画电影音乐还没有进入创作时代,它仅仅停留在使用现成的符合动作节奏的曲调、歌曲进行拼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动画音乐的最初类型大多是一些用来配合动作的民间调子。例如:《蒸汽船威利号》(Steamboat  Willie)的主题音乐就是一首名叫《蒸汽船比尔》(Steamboat Bill)的古老的爱尔兰民间曲调的主旋律和《稻草堆中的火鸡》(Turkey in the Straw)的结合。

 同样的,这种拼贴“抄袭”的风格也被运用到1928年完成的另一部米老鼠系列短片《飞机迷》 Plane Crazy)的音乐制作中。像《扬基歌》(Yankee Doodle)、《向领袖致敬》(Hail to the Chief)等大家熟悉的曲调,就被紧密的连接在一起,配合画面。

 例如:《向领袖致敬》(Hail to the Chief)出现在影片进行到52秒处,这段音乐和《扬基歌》(Yankee Doodle)紧紧相连,紧随其后。

 与此相同,二、三十年代的迪斯尼动画影片对动画音乐的要求是:曲调都是大众所熟悉,并且在当时十分流行,节奏感很强。这些为大众所熟悉的曲调中的某些乐句被动画影片的配乐者们“缝合”在了一起。这种方法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制作方式。

 

为了适应这样的配乐方式,早期的迪斯尼动画影片,大多数都没有非常复杂的故事情节。其中大多是一些舞蹈场面,甚至有许多动画影片全篇表现的就是一场利用动画人物(动物)所开的音乐会。可以想象由动物来演奏乐器具有极大的夸张性,同时画面上的动画人物还能够按照音乐的节奏、曲调来演奏,有时是一个人,有时甚至是一整支乐队,这样的表现方式肯定会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愉悦感受。

 例如:在早期的动画影片《蓝调》(Blue Rhythm)中米老鼠弹完钢琴,紧接着与明妮一起演唱,进而还指挥着他的乐队进行演奏,整个故事就发生在一个大舞台上;而在《生日会》(Birthday Party)中,米老鼠敲击木琴,演奏了完整的曲子《可爱的家》(Home, Sweet Home)。

  迪斯尼动画影片配乐中的这种音乐拼接的手法,在那一时期,也是其他片厂衡量动画影片出品的标准。甚至40年代的动画短片也在延续这种方法,比如:《猫和老鼠》 (Tom and Jerry)中的《猫儿协奏曲》(The Cat Concerto)。

 随着早期米老鼠系列电影的成功,迪斯尼工作室明确了他们的发展方向——将活泼生动的动画叙事和音乐进行结合。从音乐的素材上来看,早期的迪斯尼动画电影的最大特点是几乎完整使用现成的音乐素材——交响乐、歌曲等,这种方式虽然在原创性方面有所欠缺,但是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依然不能忽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