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艳
8月11~12日,新华社播发的一则消息引起省政协委员、原侵华日军细菌战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的极大关注:辽宁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发生皮肤炭疽传染病疫情,截至11日20时病例报告数已增至30例,其中临床确诊病例3例、疑似病例27例,无死亡病例。
王选从事细菌战调查十几年,炭疽疫情对她来说并不陌生。“此次辽宁鞍山炭疽疫情患者的症状与我在调查中发现的细菌战炭疽受害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浙江是‘二战’细菌战重灾区,建立炭疽监测系统迫在眉睫。”王选表示,明年“两会”,她的政协提案将以此为主题。之前,她向“两会”递交过多个类似的提案。她希望,辽宁鞍山爆发的炭疽疫情能给当年日军细菌战的疫区敲响警钟。
田野调查,金华共确认烂脚病例1764名
1942年5~9月期间,为报复4月18日美国空军对日本本土的首次轰炸,日军在浙江、江西境内发动浙赣作战,破坏浙赣一带中国机场,在铁路沿线地区,特别是机场周围地区,从空中和地面撒播了大量各种细菌,造成了这些地区各种疾病爆发流行。其中一种是俗称为“烂脚病”的,主要集中在小腿部的急性皮肤溃疡。
根据“烂脚病”患者对初期症状的描述、目击证人的证词、战时文档史料的记载以及当时当地医生的诊断,包括近年到本省调查的国际专家的判断,认为是炭疽菌及马鼻疽菌引起的疾病。炭疽和马鼻疽是人畜共通疾病。日军研发的细菌武器中就包括这两种细菌,并曾经大量生产撒播。
作为731部队最有效的细菌武器,传染病是鼠疫,流行病是炭疽。
上世纪90年代后期,王选会同金华、衢州地方流行病防治专家、学者、受害者等,对细菌战“烂脚病”进行了受害个例调查。2004年、2007年,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分别成立了学生社团组织———细菌战调查会,一群有热血、有追求、有思想的大学生和王选一起,不怕辛苦,辗转各地,在以往个例调查的基础上,在原金华县地理范围,包括交界的兰溪、武义、江山等地开始了区域性田野调查,积累了宝贵的病例数据,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当时住址、初期症状等。这些乡镇包括婺城区11个乡镇:洋埠、汤溪、蒋堂、琅琊、长山、白龙桥、乾西、苏孟、雅畈、竹马、罗店;金东区4个乡镇:赤松、塘雅、澧浦、孝顺;兰溪上华、游埠等17个乡镇,共确认烂脚病例1764名。
“这些人数,只是我们田野调查中确认了姓名、性别,并有见证人的染病人数。根据我们的调查,1942年浙赣作战期间,上述铁路沿线地区'烂脚病'爆发流行,实际患者很多,难以计数。这些人数显示了这种疾病的流行地域。这对于疾病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王选告诉记者,确认1764名烂脚病例中,调查当时幸存的只有491名,现在就更少了。
辽宁开会期间意欲探疫区
明天,王选将赴内蒙古通辽开会。虽然她很想乘机前往鞍山海城市和岫岩县爆发炭疽疫区了解相关情况,但是“听说疫区已进入全面防控状态,通往疫区的道路封闭,非相关医务专业人员也不方便进入”。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骆驼、骡等食草动物是其主要传染源。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畜和染菌的皮、毛、肉等,会感染炭疽。因此,人们只要不接触、宰杀、食用病死和不明原因死亡的牛、羊等牲畜,就不会被感染发病。
辽宁省卫生厅的消息称,经初步调查,这次疫情是由于当地居民私自屠宰或接触病牛而感染发生的。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依法开展了疫情处置工作,正在排查病牛来源,并对当地大牲畜进行了全面排查,对患病牛按要求进行处置。
“牛得病的传染源在哪里?原因无穷无尽。如果在浙江的话,当然也不能排除与日军实施细菌战时的残余细菌有关,从理论上来说,炭疽菌可在常温条件下,在土壤中存活80年,甚至100年。”王选说,此次辽宁疫情,据多位村民证实,8月初,疫区一户村民屠宰一头牛时,被牛血牛肉沾到皮肤,发现手臂浮肿,出现脓疮。在留院观察期间,该村民因为担心付不起数千元的治疗费用,偷偷回到了村里。随后,更多的炭疽传染疫情遂被发现。调查中,见过很多“烂脚”的老人,听他们描述当时的症状,但是从媒体得知辽宁的病例症状,还是很受冲击,觉得很可怕。当年受到攻击的浙赣沿线一带的农民真是受罪了。
王选告诉记者,“烂脚病”在浙江农村人口中长期广泛流行,蔓延至今,病症严重可致残,伤口多年难愈,严重影响靠体力劳动,特别是下水田的农民的健康和生活。这样一种疾病,不论是否与细菌战有关,从流行病史、流行病学、医学等角度,也是需要予以研究的。这也正是她特别关注辽宁疫区,并意欲探疫区的原因所在。
呼吁浙江建立炭疽监测系统
“细菌生命力极强。万一土壤中的细菌仍然存活,沾染农民露出的腿部,疫情很可能发生。”王选并非杞人忧天。三四年前,她就想将所有田野调查的“烂脚病”病例递交给省相关部门。王选说,田野调查人员不是专家,“烂脚病”作为区域性病例分布,需要由本省医学、流行病学、流行病史研究部门和专家对于具有可能性的病因作一个专业性的分析和论证。
这两年,每年省“两会”,王选都会递交相关提案,要求对日本细菌战“烂脚病”受害者提供医疗救助。
2008年,王选向省两会提交《关于对日本细菌战“烂脚病”受害者提供医疗救助的建议》后,推动了省民政厅、省财政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医疗救助的意见》,该政策的“拓展救助范围”原则上涵盖了细菌战“烂脚病”受害者。海外华人民间捐款,通过江山市大陈乡下属某医疗站个体医生,向周边山村生活困难的“烂脚病”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救助。
2009年3月,省民政厅通过衢州市柯城区民政局,在柯城区人民医院设立了试点,免费“对二战期间,因细菌战造成‘烂脚病’患者实行医疗救助”。可是,近两年过去了,“烂脚病”医疗救助还只是在柯城区人民医院的“试点”里打转,即使是在衢州市范围,也还没有能推广实施。主要原因是省里没有专项拨款。“试点”的经费基本来源是柯城区民政局。因为没有专项经费,柯城区民政局是从其他的财政项目中挤出钱来,“养”着这条“金鱼”。两年来,“试点”所耗医药费共8万元左右。34名患者中,除1名去世以外,3人创面愈合,8人创面缩小。3名较重的病人病情未加重。
辽宁鞍山炭疽疫情的爆发,再次让王选意识到“浙江细菌战受害急需专业系统的操作以及政府行政作为”之重要。她说,建立全省炭疽监测系统迫在眉睫,从乡镇到县市,再到全省,建立病例资料库,层层控制、掌握炭疽病例病情动态;向现有的病例提供适当的治疗,并予以医学上的研究。
http://www.jhnews.com.cn/jhrb/2011-08/19/content_1808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