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银施罗德[每周视点]: 要效率还是要公平?
(2011-04-29 09:40:39)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交银施罗德每周视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自1985年被提出以来,一直是我国实施的资源要素分配原则。多年来贯彻此项原则,政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从1978年到2010年,我国的GDP增长了108倍,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笔者却认为,是时候来考虑逐步调整这一方针了。我们先观察如下一组数据:
1985年到2010年,我国GDP从9,016亿到398,000亿,共增长了44倍,国家财政年收入增长了41倍,各项税收从2,000亿到73,000亿增加了36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从749元到21,000元仅增长28倍,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从547元增长到7,100元还不到13倍。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明显大幅落后于GDP和税收增速。
在效率优先、经济增长速度优先的国策下,政府的财力得到空前的提高,于是我们看到了两大骄人成绩:
首先,在二十多年的巨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日新月异:十几年时间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7.4万公里,稳居全球第二;高速铁路以更快的速度达到1.6万公里,一举超过目前全球高铁里程总和;此外还建成了全球最强大的三峡水电站,最强的超高压输变电网络等……成果不胜枚举,经济和社会效益斐然。
其次,我们看到在国家高额的投入、行业准入垄断以及资源配置的倾斜下,截至2010年已有以30家央企为代表的54家中国企业昂首跨入了全球500强的行列,其中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分别位列第7、第8和第10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更一度包揽全球十大市值银行前两名。国有企业在金融、能源、石化、钢铁、交通、冶金、电信等国民经济命脉中分享到了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效益,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快速壮大。
但如今,环顾四下,我们在建完全球第一的高铁网络后,万亿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还将投什么?继钢铁、水泥、家电等行业后,在汽车方面,我们如今也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国,再拿万亿投资去生产什么?面临超过90%的行业产能存在过剩,面临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面临汇率如火如荼的争端,我们新增的产品能出口到哪里? 再看长一些,我们目前每年2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高增速难以为继的时候,我们靠什么来拉动经济增长?靠什么来新增就业?我们是否是时候该认真考虑“分配公平”和“机会公平”的资源配置国策了?
笔者认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策略是造成目前高产能、低消费,大国企、弱民企的重要原因,而这一策略确实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拉动内需”也好,“家电下乡”也罢,在中西部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高达70%以上的情况下,已经不是延长一年补贴就能根本解决的问题。
人民富则国家富。因此,需要在一次分配比例中,把居民收入占比,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占比迅速提高,用“公平分配”弥补过去的欠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同时,增加财政的转移支付,提供覆盖全民的社保、医保和教育,才能让让大家安心消费,拉动内需。
企业强则国家强。只有推行减税,鼓励创业的措施,并且打破行业垄断,切实落实“非公三十六条”,扶持非公经济的先进代表以“公平机会”参与到国计民生的各行各业中,才有可能解决社会投资出路,创造就业机会。而在引入行业竞争,推进大胆创新之后,或许能出现金融领域的“阿里巴巴”, 电信领域的“腾讯”,高铁行业的“三一”,军工行业的“华为”……
从这次两会上,我们看到了“十二五”规划的GDP增速从8%调减到7%,看到了总理第一次提出“十二?五”期间让居民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速,我们也看到了调整“公平与效率”的开始与可能。
交银施罗德[每周视点]完整版敬请点击: http://www.jyfund.com/page/px11033009145443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