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原来还是个美食家!

标签:
孔子美食家酱汁酱料酱好菜饮食史炊具美食 |
分类: 营养与美食 |
“不得其酱,不食” —— 《论语·乡党第十》
孔子不仅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个美食家。孔子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精细;脍,细切鱼和肉,反复用“不厌”二字,极言讲究之致),推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些都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养生观。
在饮食卫生上,孔子有“八不食”,即“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说粮食陈旧了或变味了,鱼和肉腐败变质了,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不好,不吃。烹调不得当,不吃。不新鲜蔬菜,不吃。肉切得不合规(如肉压切成糜状),不吃。酱料放得不当(咸淡不合适或搭配不合适),不吃。从市场上买来的酒(怕有掺假)和肉(不卫生),不吃(喝)。这些与现代饮食卫生学的观点是一致的,可供我们借鉴。正是由于孔子对饮食有良好的习惯和严格的要求,才使他在平均年龄只有30岁左右的时代享有73岁高龄。
以前读《论语》读到孔子“不得其酱,不食”时,只觉得孔子未免有些过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就罢了,难道对酱料也这么挑剔?后来有机会接触到中国的饮食史,才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深的认识。这首先得从炊具说起。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有鼎、鬲、釜、甑和甗。鼎、鬲和釜都是煮器,甑和甗是蒸器。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以煮和蒸烹饪食物,味道难免清淡,因此必须用酱料增添味道,难怪孔子发出“不得其酱,不食”的感慨。
其实,从营养学和养生的观点来看,蒸煮的食物在促进营养的吸收和对胃肠道的保护方面作用显著。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没有规律,再加上大量食用煎炒烹炸的食物,因此,非常容易患胃肠疾病。鉴于对蒸煮食物认识地不断加深,多吃蒸煮食物,自己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的酱料,也日渐成为很多人的养生方式。
前一段时间,我编校了一本从中国台湾引进的版权书《酱汁、酱料、酱好菜》,因此,对酱料的制作和使用,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当然,我最欣赏的还是图书中详细的讲解和精美的图片。这本书上市以来一直销售不错,相信如果有更多的人看到,也一定能理解孔子“不得其酱,不食”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