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卷首语故事] 爱如死之坚强
(2009-07-06 14:31: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卷首语 |
文:韩松落
在二十岁之前,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就把她一生的爱全部用完了。
她于1889年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附近一个名叫维库尼亚的小镇,父亲是小学教师,他是那种内心丰富、生性敏感的人,虽生活在闭塞的小地方,却喜唱歌、擅写诗,他甚至在镇子里组织了一个合唱团,就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带着十几岁的私生女来参加合唱团的单身母亲,并娶了她。他们婚姻的结晶,就是米斯特拉尔。米斯特拉尔三岁的时候,父亲突然离家,去过他想要的那种自由生活,从此,她再也没见到他。
她少时的生活并不愉快——被小学校长污蔑偷窃,还被盖上“弱智”的印章,这些不实之词,在她进入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都还在发挥作用。好在她有诗歌,十四岁时,她就开始发表诗作,那些不起眼的笔名:“某人”、“佚名”,透露出她对自己卑微的认定。
——也包括她的痛苦。就在他们已经进入谈婚论嫁阶段时,这位铁路职员又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并且准备和那女子结婚。米斯特拉尔也用诗记下了这变故,在《谣曲》里,她这么写:“他爱上了别的姑娘,那里洋溢着花香。唱着歌儿过去,只让刺儿为我开放……”
更大的变故来了。1909年,铁路职员把一笔公款借给了朋友,朋友没能及时还钱——另一种说法是,他挪用公款去赌博以筹措办婚事的费用,却没能如愿,他于是开枪自杀。他死后,在他的口袋里,人们发现了一张准备寄给米斯特拉尔的明信片。人们猜测,他已经后悔了,后悔离开她,但错误已经铸成,他再也回不了头。
要想了解这爱情和死亡给她的心灵投下的暗影,只要读一读她在五年后写的诗《死的十四行诗》就能知道了,狂热的爱,混合着深挚的恨和诅咒,似在印证《圣经》中关于爱情的名句:“爱情如死之坚强,嫉恨如阴间之残忍。”1914年,她携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参加了圣地亚哥的赛诗花会,一举夺冠,成为名动拉美的诗人。
她此后四海游走,但除了和诗人曼努埃尔·麦哲伦·牟雷(他是在赛诗花会上给她投票的评委之一)发生过一段柏拉图之恋外,再无恋情传世,也再没写过爱情诗。她终身未婚,也不曾生育,只收养了同父异母弟弟的儿子陪在身侧。
在194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瑞典学院院士亚尔玛·古尔博格这样说:“二十岁的米斯特拉尔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对一个铁路雇员产生了炽热的爱。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我们所知甚少,只知道那个雇员辜负了她……从此,在这贫瘠、枯黄的智利山谷中,升起了一个伟大的声音,这是遥远的人们都能听得到的声音。日常生活中的不幸不再具有个人色彩,而成为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位本来无足轻重的乡村女教师一步步登上了拉丁美洲精神皇后的宝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