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永杰
孙永杰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20
  • 关注人气:9,0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Lumia非零和暴涨:诺基亚手机仍未良性循环

(2013-11-04 10:27:57)
标签:

it

被微软并购后的诺基亚日前发布了2013财年第三财季财报,被国外媒体及分析师引为亮点的是Lumia智能手机创其发布以来的季度销售记录,达到880万部。其中美国和北美售出140万部,与第二季度50万部的销量相比增长180%,同时与去年同期30万部的销量相比增长了367%,这一暴涨的出货量使得诺基亚一跃成为美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尽管如此,只要稍加仔细研究和分析诺基亚财报,其之前Symbian存在时的“非零和增长”(也就是业内所言的埃洛普效应)依旧存在。

Lumia非零和暴涨:诺基亚手机仍未良性循环

业内清楚,诺基亚手机的业务核心组成部分不仅是智能手机,功能性手机仍在出货量、营收及利润上支撑着至少诺基亚手机业务的半边天。从第三财季的财报看,诺基亚尽管Lumia全球出货量同比增长接近40%,但其功能性手机的出货量则同比下降37%左右,虽然看起来Lumia出货量的增长率与功能性手机的下降率差不多,但由于Lumia与功能性手机基数相差很大,换算成出货量的实际数字是,Lumia一年之中的出货量增长250万部,但功能性手机的出货量则锐减了2080万部,后者下滑是前者增量的8.3倍。也就是说诺基亚每增售一部Lumia手机,就会相应减售8部功能性手机。如果按照这个比例计算,在未来18个月中,诺基亚的功能性手机将和之前的Symbian一样损失殆尽,届时Lumia的季度出货量也就在1200万部左右。但从以往LumiaSymbian的转换比例及速度看,这种估算还是相当乐观的。

 

另外从营收的角度看,上个季度Lumia营收同比增长28%左右(出货量同比增长40%),功能性手机营收同比减少59%(出货量同比减少37%),不知道业内从此看到了什么?我们认为诺基亚功能性手机因销量下滑给诺基亚营收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大于Lumia销量上升带来的正面拉动作用。即便考虑到上个季度Lumia平均价格为143欧元,为功能性手机平均27欧元价格的5.3倍左右,但由于功能性手机与Lumia智能手机的减增比例高达8,也让诺基亚每增售一部Lumia,营收反而减少。

 

从利润看,由于智能手机市场竞争惨烈,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营销成本要远高于功能性手机,所以,尽管诺基亚Lumia虽然在售价上要高于自己的功能性手机,但在利润率上反而逊于功能性手机,故仅从单部手机的利润率来衡量,大量折损功能性手机的销量势必会直接影响到诺基亚整体手机业务的营收和利润。实际上这个影响在上个季度的财报中已经显现,Lumia销量创记录的暴涨仅增加了2.78亿欧元的营收,而功能性手机的大幅下滑,则导致了8.77亿欧元营收的降低,进而使得诺基亚手机业务营收缩减了近6亿欧元。至于影响到多少利润,诺基亚自己会有自己的比较和结果。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Lumia在北美市场销量的暴涨,主要得益于其Lumia520等低价智能手机的热销,这也让Lumia销量增长对于诺基亚手机业务的实际价值大了不小的折扣。

 

也许有人会称,诺基亚上个季度的财报不是同比减亏了吗?表面上看似乎诺基亚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但此时的诺基亚与一年前相比,Symbian智能手机几乎已经退出市场,还并购了尚在盈利的诺西,手机业务整体出货量大幅下滑,这说明诺基亚的减亏不是手机业务转好带来的,而恰是诺基亚手机业务还在不断萎缩的表现。同样还有业内会称,从功能性手机转向智能手机是大势所趋,智能手机Lumia的暴涨和功能性手机的暴跌不是好事吗?当然是,但有个前提,那就是零和效应的转换。但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诺基亚非但没有实现两个市场的零和转换,反而是大幅牺牲和损耗功能性手机业务,而由于目前诺基亚手机业务智能机与功能机各占半边的特殊性,决定了诺基亚未来向智能手机市场转换的过程中,必须接近零和效应,至少不能像现在这种转换的比例。

 

就像诺基亚执行副总裁兼功能手机部门负责人Timo Toikkanen在微软并购诺基亚接受外媒采访时所言,功能手机是一个有利润潜质的全球性业务,有着雄厚的消费者基数,可以让微软扩展它的服务到更多的国家,同时还可以扮演着连接消费者与Windows phoneLumia)的桥梁。令人担心的是,诺基亚财报所显现的Lumia非零和增长之势,在预示诺基亚手机业务仍未进入良性循环外,其连接的桥梁似乎也正在加速崩塌。所以尽管上个季度诺基亚Lumia创下销售记录,但未来仍不容乐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