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永杰
孙永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001,593
  • 关注人气:9,05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非盈利驱动:微软为何对Surface锲而不舍

(2013-09-24 08:52:07)
标签:

微软

surface

谷歌

英特尔

it

当微软第一代Surface平板进袭苹果iPad和谷歌Android平板占据绝对优势的平板电脑市场战败之后,例如上个季度与Surface 有关的近9亿美元的减记、区区30万部的季度出货量(IDC上个季度的统计),再加上微软为Surface 投入的市场营销费用等,可以说微软的Surface是个地地道道的赔钱买卖。为此,业内强烈建议微软放弃Surface,尤其是基于ARM架构的Surface RT。不过今天微软新一代Surface的发布,似乎在告诉业内,微软在Surface的道路上仍会锲而不舍。

非盈利驱动:微软为何对Surface锲而不舍

从产品的发布看,除了性能有限的提升外,与第一代Surface和主流对手相比,几乎没有什么亮点,而其第一代Surface价格上与对手相比的劣势在新一代的Surface上也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其实在新一代Surface发布之前,业内的预测就已经是八九不离十了,可以想见,新一代Surface恐难有超越前代的市场表现,也就是盈利的前景不容乐观。既然如此,微软为何还要继续发布新的Surface呢?

 

就像上面所述,微软前期对于Surface应该不下10亿美元为单位计的投入,尽管市场表现不佳,但好歹市场和用户多少知道了Surface这个品牌,或者说是微软的Windows平板电脑。从这个角度衡量,Surface对于微软也并非全无价值。这个时候放弃,颇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味。在微软的心中,也许再发布一代Surface,借助一代的品牌知名度(尽管很小),市场表现说有所好转也说不定,但关键还是借此巩固和加深业内及市场对于Surface品牌的认知度为首要目的。

 

众所周知,微软第一代Surface的发布得罪了不少昔日PC产业中的合作伙伴,尤其是SurfaceRT,即便是采用的PC厂商,之后也以体验不佳、不具市场前景为由相继退出,例如三星、华硕、东芝、Acer等,目前仅有惠普和戴尔还有基于SurfaceRT的平板电脑在售,估计如果微软这次不发布新的SurfaceRT(也就是新发布的Surface2)的话,惠普、戴尔的退出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可以说在整个Surface一代中,微软是这个市场惟一的舞者。如果这个时候放弃Surface,一来让昔日的合作伙伴看了笑话,二来微软在平板电脑市场这个舞台就彻底谢幕了。而推出新的Surface,不但避免了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而且再次给合作伙伴显示了自己誓在平板电脑市场立足的决心,合作伙伴支持也好,继续被得罪也罢,通过第一代Surface的发展和结果,微软已经有了独舞的准备,或者就想独舞了,反正第一代Surface的发展证明,微软Surface有没有合作伙伴的支持,结果都差不多。退一万步说,如果没有合作伙伴支持,或者合作伙伴全力支持谷歌Android了,微软才更不能放弃Surface,因为微软不可能在这么大的一个有潜力的市场中让苹果和谷歌独享。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说到合作伙伴,自然不能落下英特尔。现而今,英特尔亲谷歌Android系统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不但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中,在传统的PC产业中也开始与谷歌亲密接触。刚刚结束的IDF上,英特尔最新的Haswell芯片支持谷歌的Chrome OS并携惠普、Acer等传统PC厂商推出了多款基于Haswell的Chromebook笔记本,虽说IDF上也推出了多款基于微软Windows的配有Haswell芯片的混合本,但很显然,微软在英特尔这里已经没有昔日优先的权利,至少与谷歌平起平坐了。优先权的丧失,让微软意识到必须在英特尔同样渴望进入、且亲谷歌Android的平板电脑市场中继续支持ARM的架构(Surface2),以作为对于英特尔亲谷歌的回应和钳制,说白了就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得不留的后路。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微软之所以对Surface锲而不舍,发布新的Surface已经不是能否盈利所驱动,这也决定了业内不能简单地以产品本身好坏及价格高低来分析和衡量,而是其周围系列市场环境的变化使然,即微软必须和不得不在Surface的道路上继续前行,这其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无奈的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