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pcwintel超极本windows8it |
近日,IDC发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全球PC市场统计报告,令业内惊愕的是,其竟然创下了1994年以来同比下降的最大记录,达到了14%之多,竟然比之前IDC预计的同比下滑7.7%多了快1倍。本以为Wintel能够借助Windows8和超极本遏制之前PC下滑的势头,但结果好像却是适得其反。为何传统PC市场会造成今天如此糟糕的表现?我们认为作为PC产业领头羊的Wintel难免其责。
PC市场出货量的创纪录下滑,除了外部市场竞争的因素外,主导这个市场的Wintel也难掩其责
先来看看英特尔,自从提出超极本概念以来就走了接近2年的弯路。这个弯路不是说目前的超极本没有市场前景,而是当时其定位在与传统笔记本相比,更轻、更薄和性能不打折上,试想一下,当时英特尔为何要发布超极本?主要不就是为了应对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的冲击吗?但英特尔似乎没有搞清楚用户购买平板电脑最核心的原因(也就是平板电脑最大的卖点)是其与传统笔记本使用完全不同的触控体验。当然这可能和当时微软并未推出支持触控的Windwos8系统也有一定的关系。
即便如此,当时所谓超极本(不支持触控)与主流笔记本相比超高的价格及缩水的配置也是未能激起用户购买或者更换传统笔记本的兴趣。就在这样一种模糊的市场定位及宣传之下,英特尔直到去年下半年,不,确切地说是在几天前,才意识到所谓超极本应该是PC/平板合一。即宣布随着今年6月Haswell平台的发布,触摸屏将成为其第三代超极本的标配。而这是否意味着前两代超极本的失败呢?至少从IDC今年第一季度全球PC市场最糟糕的表现得到了证实。实际上早在之前,被冠以超极本之名的笔记本就一直销售不振。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之前超极本模糊的市场定位及高企的价格未能获得用户的青睐,但微软支持触控的Windows8系统在去年10月就发布了,而其后超极本也可以借此加入触控功能,那为何到今年的第一季度,PC市场依旧如此惨淡呢?这就不得不说微软了。
记得在微软发布Windows8时,我们曾寄予很高的期望,毕竟这是业内第一款跨设备、跨体验的融合操作系统,但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这种融合体验(例如触控和传统PC)不能与单独的产品形态的体验差距太大;其二是基于Windows8的超极本或者平板电脑价格不能太高,至少是主流平板或传统笔记本的价格,但事实上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微软(包括英特尔)都未能做到。
说到体验,IDC在发布全球PC第一季度报告分析时称,用户发现Windows 8在体验上有所折衷,它既没有超越移动界面体验,也没有超越经典桌面界面体验。结果,许多用户无法享受新功能好处,比如触摸,传统的PC体验却有所下降。这就是俗话说的一心不能二用,否则什么都做不好。在此,并非说微软Windwos8的融合战略不对,而是微软推出Windows8显得过于仓促(不是时间,是技术上),甚至没有想清楚,推出Windwos8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但通过其发布自有品牌Surface平板电脑,似乎微软更重视Windows8在平板电脑中使用,不幸的是,这个市场早已是苹果iPad的天下,微软选择了一个推广Windows8竞争最激烈和对微软品牌认知度最低的平板市场,同时也反映出Windows8当时开发体验的侧重点是在触控上,这也自然很好地解释了上面IDC所言的为何传统PC用户未能感觉到Windows8在传统经典界面体验的提升。所以Windows8在平板和传统PC市场均未能取得理想业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再看上面提及的价格,不论是专注于平板电脑的微软Surface还是传统PC市场的超极本,价格都明显高于各自市场中的产品(例如Surface高于其他平板电脑;超极本高于传统笔记本),也许这里同样也(包括Wintel)会称,初期价格高很正常,随着量上去,成本降低,价格自然会便宜。
理儿是这个理儿,但对于后知后觉的Wintel,这个理儿显然不适用。因为无论是超极本的触控,还是Windows8所谓的融合,都是在以iPad和iPhone触控体验流行之后,这里不妨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苹果iPad和iPhone创造的或者说是市场化的触控体验,Wintel会发布超极本和Windows8融合系统吗?作为后来者惟有依靠价格杠杆来撬动市场了,这是必然要付出的代价。即开始就少挣钱,甚至不挣钱的情况下,获得量的初始动力,然后再降低成本,最后在降低成本之后再获利。显然Wintel之前并未看到这点。所幸的是,据称,英特尔的第三代超极本将会为OEM厂商提供近20%左右的补贴,而微软近期也大幅下调了Windows8的价格,目的只有一个,降低最终产品的价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PC市场之所以在这个季度创下自1994年以来的最大跌幅,除了外部市场(例如平板电脑)的竞争和蚕食外,与主导这个市场的Wintel在产品、市场、宣传等策略上的失误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未来Wintel要想遏制这种大幅下跌的势头,需要好好反思,否则一旦让下滑成为惯性,再想反盘可能付出的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