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科技 |
品质是手机产业的永恒话题,更是国产手机的最痛处。本期的话题是国产手机的品质。思考这个话题时,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今年三月中国泰尔实验室何桂立主任对笔者所说的一句话:“振兴中国手机产业品质是关键。”
产品质量这个非常朴素的元素现在真的成为了卡住国产手机脖子的关键环节。
下游客户对国产手机品质要求苛刻
前一阵参加一个大型聚会,发现竟然有小十个人用的是诺基亚的N73,而同去的恰恰有一位诺基亚负责产品的朋友,于是大家围在一起向他抱怨N73哪里没做好哪里不方便。听着听着我向大家抛出一个问题:既然N73有那么多问题,下一次换手机,还买诺基亚么?答案竟然惊人一致:八成人表示还会继续支持诺基亚产品。事后我不禁唏嘘感慨:这若换是任何一个国产品牌,哪怕是联想,遇到“抱怨”后恐怕都会是同样的礼遇——“国产手机,真的没法用”的评价。
这就是国产手机的真实处境。在质量环境上,国产手机事实上与国际品牌站在一个不对等的标准线上,消费者对国产手机的质量包容度不是大而是小,有时近乎苛刻。某国产品牌的某款手机出现质量问题,导致的可能不仅是对该产品和品牌的否定,而是对整个国产手机的否定。
最近我们常常看到媒体报道××品牌手机电池爆炸、××品牌又因质量问题被消费者投诉的话题,可能有的国产手机企业本身都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有的甚至背地里“偷乐”:早就说过,手机不应该那么玩儿的,现在闯祸了吧。我想奉劝抱有这样想法的同仁,该故障手机的祸害,波及到的不仅是该企业本身,还包括正在偷乐的你。而相应的,抱有残次质量蒙混过关想法的企业家,也应该想到企业不是能靠“蒙”做大的,你在“蒙”消费者的同时,其实在“蒙”自己,而更严重的是“蒙”害的是整个产业。
上游供应商小觑国产手机品质观
国产手机面临的另一个严峻的产业现实是,上游元器件企业也没有对中国的手机产业怀有足够的尊重(虽然大多数企业有足够的“重视”),甚至有“将品质差的产品销到中国,反正总能卖出去”的想法。
从事手机研发和生产加工的ODM企业深圳盛隆兴电子近期卷入了矛盾和困惑之中:它的一款订单量为7万部的产品最近因质量问题被客户退货并停发余货,经检测后发现是LCM(液晶显示模组)中的TP(触摸板)有质量问题,而这款LCM的供应商,正是最近手机显示屏销量刚刚上升到全球第一的台湾某著名面板厂商。
现在盛隆兴电子有两个疑惑:第一,这样的大公司怎么也会对客户销售不过关质量的产品,这样的情况是偶然的还是蓄谋的?在这家面板企业和国际知名手机品牌客户之间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第二,如何处理这批暂时积压在仓库的手机?是自己承担损失还是通过折价偷偷将其流通到市场上?
笔者听说,到目前为止盛隆兴的举措是将问题货品追了回来,打算将这批产品“销亡在仓库里”,因为在手机牌照核准制度放开后,盛隆兴也想推出自己的手机品牌,不想因此损害了自己在产业界尤其是渠道中的信誉。但同时,听说也已经有部分买家在踅摸着“帮助处理”掉这批产品,其手段无非是再塞到市场上去。
虽然目前看来得到的是一个好的消息,笔者仍由衷地希望遇到类似情况的手机企业都能以非常严肃地态度反思这个问题:为什么常常是规模不大的企业容易遇到元器件欺诈这样的事情?是否可以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来反思自己?假设真的有企业“蓄谋”将不良配件倾销给国内企业,那很可能是这部分居心不良的企业早就看透国内某些企业在利益面前肯定会牺牲质量,而如果我们再以这样的产品销到消费者手中,其行为的性质其实是一样恶劣的。只有行业中的各部分都自律,才能导致整个行业的洁净健康。
品质不是说出来的
品质问题伴随着产品而生,但被我国手机产业重视却是在栽了跟头之后。
2004年,在经历了国产手机销量急剧下跌的打击后,波导董事长徐立华痛定思痛,所做的工程不是砍减渠道,而是质量把控。2005年徐立华在和笔者的一次交流中表示,国产手机在最初的MKD(整机引进方式)、SKD(大散件组装)方式下,很难自主地对质量进行把控,只有后来掌握了一定研发实力后,才可能实现从采购和设计的源头上把控质量。但此时,国产手机已经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甚至到现在都很难弥补。徐立华的这番话,既说明了空中楼阁的危险,也说明了上游对手机品质的重要性。
前不久德信无线总裁董德福和笔者聊到其为何连续四个季度亏损的原因是坦陈,亏损缘于德信在布局转型,但原来对亏损的预期只有两个季度,后来“实在是没想到国际的一些运营商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太高了,哪怕是一些非发达国家的小运营商”,有些产品走了些弯路,才又亏了两个季度。董德福的这番话,说明什么样的企业都会面临质量问题,“遇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视”还自以为是。
笔者还记得桑菲通信董事长华龙兴在与笔者谈到桑菲收购飞利浦手机部分以后,飞利浦对桑菲使用飞利浦品牌的一个要求是双方都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每个季度开会,飞利浦方面从产品定义、规划、设计到小批量试制,从所用的关键元器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标准,到卖出去之后的售后服务、最终客户满意度,整个全过程都会介入。可见一个国际品牌对产品的重视,也进一步说明了只有产品品质才是树立品牌的最好武器。
2005年实施手机核准制以来,很多新企业投入到手机阵营中来,就笔者接触过的体会看,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产品品质的重视,在与像笔者一样的媒体谈到未来企业生存之道时,无不强调品质是手机企业的立身之本。笔者最初以为那是第一代手机企业交了学费后结果,但后来发现发生在针对这些产品的质量投诉并没有减少,国产手机的质量并没有太大提升,以至于前文所说的消费者对国产手机质量的要求反而苛刻。
反思其中原因,笔者认为无外乎两种猜测:一是要真正全方位把控品质确实是一项对技术、管理要求极高的任务,国产手机企业处于哪种技术和管理水平,便只能达到哪种品质层次;第二则也不排除一些企业有“只在口头炼品质”的嫌疑。
不管是哪种解释,品质不是说出来的,品质也不是检验出来的,品质嵌入在产品定义、研发、下料、检验、生产、出货各大环节之中,是靠“做”出来的。笔者用文章的方式谈品质,也是不得以地“说”了“品质”,有“站着说话不腰疼”嫌疑,只希望产业界能体会到中国手机产业的品质环境其实已经非常恶劣,只有通过切实抓质量的实干才有可能扭转局面。
以贴在某手机企业生产工厂的一句标语结束全文:“活在今天,修补昨天,根本没有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