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it |
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之后,电信和移动就不断有新动作吸引消费者,新联通虽然事事慢半拍,但也时常有新政策问世。从各自3G服务品牌的华丽登场,到不断变化的资费计算办法和套餐价格,从以手机为核心终端到以3G上网卡、上网本为营销重心,处处透露着激励市场、拉拢用户的迫切心情。也难怪,几百、上千亿的钱花出去,总要有点回报的。
我一直是非常看好中国电信的营销技巧的,积极、主动,而且能看得出是经过了精心策划的。这次北京电信又在推出3G套餐的同时,宣布用户可以选择按日计费的3G手机上网套餐,每天仅需0.5元,就可使用3M流量,不分本地、外地。这与新联通独创的“M/T”计费单位一样,都是国内首创。
按日计费的意义不言而喻。国内用户习惯了“先尝后买”,想先体验一下手机上网,又不想支付太高的费用,这个“日租套餐”无疑是非常合适的——只要五毛钱,任何低端用户都愿意尝试。
不过价格只是一个方面的因素,运营商还面临着另一个难题:给消费者一个使用3G服务的强有力的理由。在固网宽带相对发达的今天,3G无线上网现阶段只能是商务人士、追求时尚者的新宠;手机上网如果看到的都是千篇一律的互联网页面的话,消费者也很容易失去兴趣。其实对于3G在电话、短信之外究竟应该带给普通消费者什么,国内外业界一直在探索、讨论,不过相对一致的观点是不能完全照搬互联网模式,应该发展具有移动特色的数据业务。就像刚刚接触互联网的人们,会被其海量的信息、五花八门的应用彻底迷住一样,3G服务也应该让用户感受到无法替代的独有魅力。
否则,即使3G套餐再便宜,人们登录上网却找不到吸引自己的东西,最后也只能扫兴离去。从这个角度来说,“每天五毛钱”的价值并不比三家运营商酝酿中的“应用商店”更高。实际上,在内容和应用资源完成优化、整合之前,与众不同的资费套餐也仅仅是一种噱头而已。就像电影院放映一部烂片,票价再低也不会吸引来多少观众——有这个时间,做点什么不好?
其实如何推动3G服务获得商业成功,国外先行一步的国家和地区也在探索,有的比较成功,有的则只能惨淡经营。国内正式发放牌照、建网的时间还很短,包括运营商在内的3G产业链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摸索,所以无论是运营商还是广大消费者,都应该对3G的发展、实际表现给予足够的宽容,不必急于求成。周边环境不具备,再好的举措也会沦为不合时宜的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