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5/mw690/001p33gfzy75VdPbjky3e&690
http://s9/mw690/001p33gfzy76joDVMyk78&690
http://s6/mw690/001p33gfzy76kk3QWsRf5&690
8月11日,出行第25天。185团经哈巴河县到白哈巴村,折转入住布尔津。
185团三连旁边就是白沙湖景区。我们习惯早起的人,起来后发现房东夫妇早就下地干活去了。这就是农垦职工(兵团)的特点,从事的是农业方面的生产,却是按照企业化方式管理。但农业生产有其独特的生产方式,有时候忙起来是没有时间观念的,如播种和收割等季节,那是抢时间分分秒秒的事情,八月是新疆丰收的季节,场地上到处都是收回摊晒的小麦和玉米等,房东也是有职工身份的兵团土地承包的人员,他们的农家乐仅是副业产品,为生计地里的农活才是主要的经营对象,所以也不管客人什么时候退房,走还是不走,除了自己的主房间外,院子里根本不上锁。我们直接收拾好东西开车走人就是。
其实说走,我们只是离开了房东家而已,因为185团的白沙湖景区就在三连的旁边,向住在连队里从事景区道路建设的施工人员打听,开始他们说进景区要乘坐景区的电瓶车进去,但要早上10点以后才运行。一位施工人员提醒我们,现在大门开着,你们有车直接开进去就行了。我想这主意好,就算出来对景区工作人员也好说。于是将车直接往山上开去。刚开一段路便杯具了——前方修路,任何车辆都无法通行。施工人员告诉我们连景区的电瓶车也无法运营,要去看里面的白沙湖景区得走着进去。只好又狼狈地将车开回原处停好。按施工人员告诉我们的,快的话只要半小时就可以走到景区了。看天气尚早,气温也不高,背上双肩包带上水和相机等便走路向白沙湖景区内走去。
原来进入景区的道路已经比较破烂,这次是重新全面修筑成水泥路面,我们只能选着路走,不过只20多分钟就走到了景区内。其实说是白沙湖景区,里面的旅游设施和基本条件都非常差,估计平时的游人也非常少。而白沙湖只是一个在山顶凹处有一很小的湖面,里面的水已经不多,周边长满了芦苇和荒草,四周都是沙漠丘陵,但唯独沿湖的四周生长有旺盛的树木,在沿湖周边修建了一条木质栈道,看痕迹还是新修不久的。我们到时周边没有其他任何人,只有我们夫妻俩。我们自嘲地说:经常是只有我们两个人游玩的景区。因为这样的情况我们碰到N多次了,许多看似不错的景区,但大多是因为我们到的早,其他游人还没有到的,还有就是一些冷清的景区人气不旺,游人更少,而我们许多时候都是选择淡季出门和有些比较冷清的景区游玩,所以碰到这样的机会就多一些。说来我们也是怪人之一:两个远在南方之南边界旁地区的游客竟然会一大早地出现在西北边角的一个偏僻沙山围绕着的沙湖边。当然门票我们头天已经买的是联票,不存在逃票之说。
走在寂静的沙湖边上,时不时有几只小鸟飞过,一只野兔忽然从草丛里窜出,看到有人又紧张地躲到栈道下面。两只小野鸭在水面上游荡,激起一丝涟绮。也不知这湖形成的年代有多久了,湖里面有鱼吗?反正我们没看到,因为没有外来水注入,水质不太好,估计若干年后还会枯干。环湖边走很快就能走完栈道,这时太阳已经升起,湖边仍然是一片寂静,只是偶尔有我们夫妻俩的对话声。转完湖边我们开始返回,没有走原来时的大路,而是走的行人栈道,因为从景区外面就修建了一条经过沙漠里的栈道供行人走,比进来时走的那条路要绕一些,而那条正在修建的水泥路面以后是归电瓶车和其他机动车辆行走的。顺着栈道往回走,还挺有意思的,路上终于碰到两起游人带着孩子来玩的当地人,虽然不认识但大家还是互相打了招呼。到达山顶时,发现从上往下看的景观还是挺不错的,对面开阔的地方是一条河流,以河为界对面是哈萨克斯坦国家的地方,蓝蓝的天空下清晰地看到两国在这一带的地理分布大致状况,对面总体基本没什么更多居民,但土地也是开发种了农作物。
下到景区大门处,景区工作人员还没有上班,我们开车向外走去,很快来到了第三个景区“鸣沙山”,却发现这景区门前已经有许多游人和车辆,原来这个景区可以有多种游玩的项目,如自由行走沙山,体验沙子的感觉;乘坐沙漠吉普感受沙地行车的感觉;坐骆驼走沙山等,这同在敦煌也叫“鸣沙山”的游玩项目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其规模和游人远不如敦煌那里的多,不过这里价格低,加上一个在西北,一个虽然在西北却是偏西北的地方,各有各的玩头。
我们停好车后,先来到路边的一个界碑旁边拍照,中哈边境线就在路边上,围着铁丝网。又在“鸣沙山”景区标志碑下拍了些照片,考虑到沙子里行走不能穿鞋,干脆脱了鞋赤脚在沙地里行走,到也还别有一番感觉,走了一会竟然看到一只小蟋蟀在沙地里爬来爬去一点不怕人,但放眼望去虽然已经有不少游人开始游玩,但真正在沙地里走的人不多,沙地被风吹后还没有任何被人为走动过的痕迹,作为小动物还以为这世界上就他一人存在呢。
在“鸣沙山”我们也只是玩了一会便离开了,但遗憾的是没有看到“夫妻哨所”的线路标识。看时间还早,便往185团部开去,进入团部,在团部机关大楼前拍了几张照片,打听到菜市场的地方,将车停好,进入菜市场里面看看,却发现菜市场里已经没有更多的东西,想买点牛肉和大肉什么的路上做饭吃。因为我早上起来已经用电饭煲煮好了饭,只想买点新鲜蔬菜和肉什么的。当地人说肉早已经卖完了,这让我们挺奇怪的,看时间也不算太晚呀。看来当地的购买力不错,不过外来人员也不多,菜市场就兵团内部的人员购买,而且最为明显的是看到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里面都可以种菜,管自己家里吃都有多,市场里购买的也就少了。看到一位说着我们家乡话的老人(我老家是湖南醴陵的)感到非常亲切,便热情地同老人聊起来,老人都82岁了,也是六十年代响应党中央号召支边到新疆的湖南人,她说在这里一辈子了,也习惯了,子女都有工作,老伴先走了。看老人身体不错。精神面貌也还好,聊了一会便离开了。
100多公里路往哈巴河县城方向赶,路过额尔齐斯河边时看到风景特别的好,便停车拍照,然后赶到哈巴河县城时已经快12点了。在城里停车休息时,LD向一家单位的门卫打探前往白哈巴村方向的路怎么走,巧的是到真问对人啦,那是位非常熟悉当地道路状况的老门卫,他非常热心告诉LD可以不经布尔津直接到白哈巴,不过需要到边防大队上开具通行证,而且道路极好。说完他还专门给指出出城往白哈巴走的道路(城里往白哈巴和布尔津方向是一致的,只是在130多公里后才岔路),这又是个特别让人高兴的信息,因为按照刀如焰他们的线路是先到布尔津再到喀纳斯后到的白哈巴村的。而我们已经去过喀纳斯不准备再去了,只想到白哈巴村,可以不到喀纳斯而去白巴哈这省了不少的门票钱。当然想是这样想的。
到边防大队开具通行证很方便,一会便办好了。按照当地人说的方向驶出了哈巴河县城。当时也已经12点多了,想出城后肯定能找到路边会有荫凉的地方停车吃饭,想不到的是一出城道路两边都是一片荒凉的草地,几乎看不到任何树木,别说找个荫凉的地方了。往白哈巴方向都是比较荒芜的地方,没看到什么人家,才出城不久两人只顾说话,却忘记看路牌了,本是直接走没事,在一岔路口时LD说好象应该往右转,于是向右转入另外一条道路(实际上又走入哈巴河的环城路),走了一段后发现不对头,停车拦下一辆摩托车,那是一家哈族同胞,他们听得懂一些汉语,特别是后座上的孩子,他们告诉我们:走反了,到白哈巴要返回岔路往前走,要我们跟着他们走。真是好人一家。
折转回来继续沿S229线前行就不会再错了,因为地图上这条线路是很明显的,但为什么还要部队出具通行证明就不太清楚了,不过这条线路上非常荒凉少有人家和村镇,想找个荫凉的地方看来是没辙啦,走着走着看到路边有一观景台虽然还没有完工,但却有一块大石碑上书“路缘”两字,石碑下遮出一小块荫凉地,便将车开到旁边,拿出桌椅等,就着咸菜和早上电饭煲里还温热的米饭,俩人就开始吃饭。这时来了一辆妇女带着小男孩的摩托车停下休息,我赶紧拿起一个鸡蛋给孩子,那母亲也不客气叫孩子接住并谢谢我们。后来又一辆摩托车停下一位穿着部队服装的男人,我看还有军衔的士官,年纪也不小了,一直在看着我们吃饭,我发了支烟给他,问他是附近的军人吗?他回答:是的。但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一个人出现在那里也不清楚,过一会来一辆农用车停下,下来两位年经人,同那当兵的合着一起将摩托车抬起放在农用车箱里,用绳子稍为捆了一下后离开。而我始终有些疑惑,感觉不太对但又说不出什么。两人吃好饭后赶紧收拾东西开车走人。
因为早上起来后又是游玩又是赶路的,饭后总是会有“饭饱神衰”直想睡觉的感觉,实在受不住,看到路边不远处有村庄和人烟,路边上还有专门停车标志的地方,于是停车睡了一觉,然后经过一个部队设置的检查站,随便查看了一下通行证便放行,前行不久便看到“铁热克提”乡政府,特别注意到有一个较大规模的宾馆可以住宿,还有一长队的车门上写着“自驾新疆秘境”的自驾车队停在宾馆门前。再往前走几公里后便是白哈巴景区服务中心了,看到车辆只能开到这里,便下去打听,看能不能将车直接开进白哈巴村。回答:不行,只能将车停在此地。如果还要去喀纳斯的话要买成联票396元,只是到白哈巴村门票196元,乘坐景区的区间车进去。可以在里面住宿,也可以当天返回服务中心。我们已经去过喀纳斯景区了,不想再去,于是购买了只到白哈巴村的门票,乘坐景区的车辆进了白哈巴村。此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坐车进去约30公里路中间停了两次车差不多用时一个小时到达,里面的道路全部是景区开发的,路面比较窄小但都是柏油路,开车的张师傅比较健谈,虽然车上只我们七个人,但他一路仍给我们进行了宣传讲解,对我们特别想看的西北第一哨(这里是边防部队负责的边境管理地区,注意不是我们在185团所看到的兵团的“西北边境第一连”)。他告诉我们不对外开放,只能远远地用镜头拉过来看到一点。所谓的“西北第一哨”就是当地的边防连队在紧靠哈萨克斯坦国边境线上的一个哨所。白哈巴村又称祖国“西北第一村”,所处位置在祖国的最西北地区。对此是有些矛盾:前面我们去的185团第一生产连队号称“西北边境第一连”,还在那个地方设置了祖国最西北点的座标,而白哈巴村又称为“西北第一村”,到底谁才是西北第一的位置呀?虽然叫法略有所不同,但都是在争西北第一的头衔。
车进入白哈巴村头便停下了,乘客自由活动进入村里,差不多时间再回到原地乘车返回。总共车上只七位乘客,除我们外基本都是只进不出:有从此到喀那斯的,还有当天不返回的。而我们是返回的算算却要抓紧时间,于是在村口的“白哈巴”村的标志性石碑前拍了几张照片,然后漫步进入白哈巴村。白哈巴村主要居住着叫做“图瓦人”的居民,这个民族应该也是属于哈萨克斯族的一个支系吧。村里的确也非常有民族特色,房屋建筑的很有民族特点,具备吃住的条件,村里四周的景色也特别的漂亮,加上当天天气特别的给力,拍出的照片当然也特别地好看啦。我们沿着村里道路往村尾走,实际上道路不分前后,因为从村的那一面是通往喀纳斯的,那是一条景区环线。村里还设置了一个邮局,主要为游客邮寄明信片。我可从来没有玩过寄明信片之类的东西,在珠峰时想寄一份给我们家宝宝,却没有开门,于是进了这家标为“西北第一邮局”的屋子里,购买了一张5元钱的明信片寄往西双版纳景洪所住地(但10月1日返回家里后到处去找都没有收到该明信片,估计是蒙人的)。尽管196元的门票价格有点贵,但我们还是感到可以接受吧,毕竟一生也就这么一次机会看看这“西北第一村”了。
出了白哈巴村,开始决定到“铁热可提”乡入住,但是听服务中心的人告诉我们,到布尔津可以不回到哈巴河县城,在返回哈巴河县城方向有个前往“喀纳斯机场”的标识左转就可以直接前往布尔津了。在地图上是看不到这条线路的,这是一条专门为喀纳斯机场修建的道路,但已经同S229线相连。而LD在上卫生间时一位妇女告诉她,她们也是要到布尔津,跟着他们走吧。看到他们的车子开动,我们跟在他们后面,但他们的车不怎么样却开的老快,我们都有点跟不上,路过“铁热可提”乡时也没有停留,一直看着前面的车转入了标识上注明到布尔津方向的路口才各自走各自的。
这条机场路标识上虽然有,但一进入后却有一段村里的土路,道路实际上还没有完全连上S229线。估计是因为在征地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暂时没有让柏油路修通,这虽然让我们进入时有些茫然,但看到远处有车辆在道路上跑,也不管那么多,穿过村里的土路往对面的道上开,进入了新修的柏油路面(那是直接通往机场的路),后面就几乎没有岔路了,开了一阵路过冲乎尔时也没有停留,毕竟时间已经不早了,并入到喀纳斯的道路我们一直往东走,这一带天黑的也开始早些了。到达布尔津时已经是傍晚8点时分,因为还属于旅游旺季,布尔津这个县城又非常漂亮,许多从喀纳斯返回赶到布尔津后又要去五彩滩看日落的,往往会在布尔津住下,正值旅游旺季因此当地的住宿价格不会便宜,所以我们看到太豪华的宾馆连问都不去问,考虑第二天要到阿勒泰去,便往到阿勒泰方向的地方去找,找到一家叫“建安宾馆”的,普通标间280元,那老板娘说:全城就我家的宾馆最便宜,你如果找到有比我们家宾馆再便宜的宾馆我给你免费住。可想当天布尔津的住宿有多牛。
找好住宿,说实在的真有些累了。但中午还剩下不少米饭,LD说倒掉算啦,我有些舍不得,于是将在185团买的青椒切细,将车上的鸡蛋和腊肉混在一起炒熟再同米饭混在一起炒成炒饭,发到微信上,女儿回话说:那炒饭看着真香。两人吃了中午剩下的米饭,天早已经黑了,便没有去外面再转转,听人说布尔津的夜景还是挺漂亮的,但还是选择了早点休息。
当日行程:305公里。百公里油耗:9.2升。当日费用:990元。
早上起来拍摄时天空还没太亮
那戴着墨镜的小女孩好酷
一八五团农贸市场
碰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南支边到新疆兵团湖南醴陵老乡,同她聊了些家常
折转又来到额尔齐斯河边
简单的午饭
乘车进入白哈巴村景区
进入白哈巴村之前的大峡谷,请同车的驴友帮助拍摄的夫妻照
以河为界,对面是哈国领土
在宾馆停车场后面的空地上打火热炒中午的剩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