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声音打造好图书
三石

今年夏秋,浙江卫视一档“中国好声音”节目红遍全国。尽管剧透、绯闻、内定等争议不断,节节飙升的广告费和收视率还是证明了这档节目的成功,从商业角度而言,“好声音”的确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商业效应被其发挥到极致,“好声音”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好生意”。身在出版业,我不禁联想我们该从中学习些什么?
其一,“中国好声音”是荷兰的歌唱选秀电视项目《The Voice of
Holland》在中国唯一授权的节目,在中国其模式和所有细节都做到了“高仿真”,甚至连导师的“V”型手势和Logo位置并原班“拷贝不走样”,这些都确保了节目移植到中国的成功。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高度开放的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特性已经让大众的审美水平与世界接轨,受众需要欣赏的是世界上最原叶原味的文化产品。反思我们一些出版物的引进,总喜欢特别强调“本土化”,最后落地中国的产品时常不伦不类。我们要认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普适性问题,更不能低估国民的欣赏水平。
其二,“中国好声音”成功同样得益于中国的运营团队整体的操盘企划和执行能力。从节目的整体运营到广告招商、利益模式、延伸产品、多媒体宣传推广等都属大手笔,又不乏创新性。其团队出色的执行力也确保了节目的成功。这让我联想到中国出版业财大气粗地引进过国外的一些重点出版项目,却缺少能与之相配套的运作团队,最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出版业的引进项目,不仅仅要注重项目前期投入,更要注重对项目后期操盘手的培育和调动。
其三,“中国好声音”对选手进行发现、培养、开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我称之为学员价值产业链最大化。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中国出版产业对成功作者只知过度开发,对优秀作者不注重培育和保护,往往会使得图书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长此以往,不仅仅会毁了作者,更会毁了出版业。
其四,节目坚持对“好声音”的发现与打造,打破了中国多年来电视选秀节目以貌取人的模式,彰显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反而大获成功,这对出版业同样有启发。我们要从当下一味迎合市场而“打造”所谓畅销书的模式中解脱出来,坚持和保持图书的品位和品质,多传递具有文化积累的优秀作品,全力打造“中国好作品”。
当然,“中国好声音”最后直播的决赛也有不少瑕疵,大量插播的广告和投票环节导致的现场混乱,多多少少还是给观众留下了遗憾。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图书项目取得极大成功之时,要避免一味被市场与利润牵着鼻子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永恒的“中国好作品”。
(本文作者为书业营销专家)
本文发表于出版人杂志2012年第十一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