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扫描触疼实体店神经
文 三石
2月初,当当网推出图书封面手机扫描业务,在业界引起轩然大波。读者拿起手机,拍下图书封面,立马就能比价下单,一些人甚至惊呼“此举是为传统书店掘墓”。应该看到,技术革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需要的是适应和跟进。但实际上,一些业者很少去研究消费者对新技术的需求和使用习惯,喜欢武断下结论。其实,对于物理书店来说,当当网的这款软件并没有那么可怕。
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我最近分别在苹果和安卓手机上下载了当当网的此款客户端,随手拿一本书开启扫描功能(其实就是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3秒钟过后,屏幕上便显示出当当网关于这本书的销售信息,接下来便可以直接在手机客户端下单购买。这款软件功能简洁明快,特别是省去输入书名的繁杂过程,用起来更为便捷。基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识别技术的封面扫描搜索是一次技术革命,革命的结果是方便了读者的购买行为。其实,不只是图书销售,在服装业也已开始尝试开发基于智能手机拍摄功能的服装试穿软件——消费者只要拿着手机在实体店拍摄服装,平台系统便自动模拟消费者试穿效果,方便随时从网店下单购买。
其实,事情就这么简单,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方便了大众,它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社会的进步。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图书封面手机扫描业务再次触及实体书店的敏感神经。在网络书店的冲击下,实体书店营造书香氛围,提升服务水平,创新营销活动,为提升读者阅读体验没少下功夫。但是,读者常常是精明而实惠的,在充分享受实体书店所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服务后,他们还是会掏出手机完成在网络书店的消费,顷刻间“背叛”实体书店。
毕竟,作为消费者的读者是现实主义的,他需要享受阅读体验,更希望花更少的钱购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因此,他采取在实体店看书、网店购买的“组合性购买”,而图书封面手机扫描业务的实际功用就是使购买过程越发“平滑”。因此,实体书店从业者没有理由说读者不“道德”,更没有理由指责网店的“封面扫描”“有违商业伦理”,是对实体书店“明目张胆的挑衅”。
当当网上马的新技术适应了读者的需求,使实体店与网店的竞争升级,甚至让实体店“雪上加霜”。巧合的是,新年刚刚过去两个月,便陆续传出上海书城淮海店、晓风书屋鼓浪屿店悄然停业的消息,使步履维艰的民营书店前景在2012年又添几分黯淡。
来自国外的最新信息显示,网络书店已经开始与连锁实体便利店合作,即网上下单后在便利店取货,即节省物流成本又方便读者。笔者认为,国内网店可能会也会效仿“网店+实体店”组合模式全面满足消费需求。不过,网上书店的地面店建设,很可能选择自主建店或与百货便利店合作方式,传统实体书店恐怕难分其羹,实体店转型之路依旧漫漫。
(本文作者为中国出版营销专家)
《出版人》2012第三期专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