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2011年第四期"三石营销课"专栏
培育数字阅读市场的“硬伤”
文/三石
与去年市场的燥热相比,今年前3个月,电子书阅读器(E-reader)市场似乎平静许多。或许,我们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正如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圈几百亩地建数字出版基地。须知,数字出版是最不需要占地的产业;需要占地的是传统产业,而不是现代信息产业。
在此,我只想说说阅读器“那些事儿”。2009年,我曾写过一篇《电纸书,谁能保证不是过渡产品?》,也许算得上是最早提出“过渡产品”的观点。现在再论,好像更加有意义。
我一直对业界习惯将阅读硬件称为“电子书”表示疑问,因为其概念本身有些混乱。我的疑问是:“电子书”究竟是指“数字化内容”,还是“阅读器”?当然,有权威机构将“电子书”定义为“是指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数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这个“以及”前后,大有学问。那么,手机和平板电脑同样是“植入或下载数字化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讯息内容的集存储介质和显示终端于一体的手持阅读器”,能不能称它们也是“电子书”呢?还有MP4、MID、GPS等设备呢?所以,我认为,一切可以用于阅读数字图书(E-book)的电子设备宜统称为“电子阅读设备”。明确这一概念后,出版社和书店才能对数字出版的市场培育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将精力和思路放在内容的数字化,而不是阅读器本身,转而以“电子阅读设备”的定位来研究硬件产品,并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
去年,国内几家著名的出版集团相继推出电子阅读器设备,不过,在我看来,市场反响总体比较平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战略问题。出版机构并没有对书店、电脑商城、电器商场的消费群进行仔细分析,更缺少对后期市场的维护与推广。概念打出了,产品上市了,“后期”却没有声音了。对于大多数出版机构而言,电脑商城和电器商场根本就是一个陌生的渠道。由于缺少维护和推广的能力。最后的结果常常是“不了了之”。
以汉王为代表的“电纸书”阅读器市场,去年似乎用力过猛,市场促销策略用到极致,导致今年年初显得过于平静。这一阅读器市场去年以“礼品”为导向,购买者更多是不太爱读书的人。这些人大多把它当做一个新鲜的电子产品,玩几天便丢下了。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前景而言,这可能是一种伤害。
有的厂商抓住新华书店渠道,虽然目前业绩喜人的,但是深入了解和分析便可知其前景不容乐观。不少新华书店虽然将电子书阅读器作为新的增长点发力,但在市场营销上却多用关系营销、礼品营销、系统发行等招数,甚至硬性以“发行指标”模式强力推动。然而,效果呢?这些产品最终卖给了谁?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新华书店仍然没有起到真正培育读者消费产品的作用。
也许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从零开始,重新对市场进行补课性的培育。这两年,我们没有从推广数字阅读这个出发点来培育市场,而仅仅是从推广电子产品的角度进行宣传和推销。这正是当下培养和发展数字阅读市场的硬伤所在。
巴诺书店NOOK阅读器的销售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依我近年在美国的实地考察,巴诺销售NOOK基于传统纸质书和数字书销售相结合的整体策略。比如,NOOK专柜的布置与传统纸质书销售浑然一体,读者不会感觉是在购买电子产品,而是购买一种阅读图书的工具而已。柜台销售人员仔细而耐心地向顾客介绍怎样用它阅读数字图书,怎样选择、购买、下载数字书,怎样翻页、查询、用书签标记等。在店内,即便没有NOOK专柜的楼层,也会有专人手持NOOK向读者介绍。而NOOK的皮套、支架等配件众多,适合各类人群消费。
巴诺的经验启示我们:培育数字阅读市场,应从根本出发。这个根本就是:各类阅读器只是载体和工具;我们推广的是数字化内容及其阅读,而不是硬件本身,切不可本末倒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