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营销》2010年第十期卷首语
我想,我们是做未来!
三 石
最近我在杭州的一个论坛中,作关于《中国期刊数字化发展新思维》的发言,其中谈到手机阅读的时候,我提出来手机并不适合杂志原貌版的阅读,而应将期刊的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与二次编辑,以适应手机这种小屏幕及使用者的阅读习惯。此言一出反响热烈,但同时也有点伤害正大举进军数字出版领域的通讯运营商。其实,现在几大运营商不断收购图书版权,抢占手机阅读时同样要有清醒的认识,手机并不适合整本图书的原貌或是文字阅读的,很少有读者在手机上读完一本10万字以上的小说。手机必定是碎片化和浅阅读的工具。因此,二次编辑与图书内容的重新整合加工,是手机阅读运营商们要做的功课。手机阅读的路还有很长,当下运营商只是掌握着移动通讯的技术,并没有掌握阅读的灵魂。
图书封面是重要的营销要素,会直接影响到图书的市场销售表现。这是我一直想做的封面文章选题,也同样是我在为各出版社做培训时必谈的话题,这已经不仅仅是美术平面设计的话题了,而是一个封面文字内容、美术设计、营销推广的综合体。封面就是一个人的脸,如何在书店卖场吸引读者眼球,吸引读者翻阅并促进购买,这其中大有文章。有畅销书策划者在设计封面前会花大量时间去书店蹲点,看读者怎么走近一本书,怎么拿起,怎么翻看,怎么购买,他的视线流程是怎么行进的。他们把每本图书都当成一个重要产品去研究,这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一些策划人已经不是仅仅注重纸质平面效果,而是针对当当、卓越等网店销售环境,十分强调测试一本图书在网上呈现的效果,细化到字的色彩,比如书名用红字在网上显示特别好等等。因为网络的销售首先是注意力。本期我们用《小封面,大营销》作题,约请了出版社编辑、美术编辑、宣传推广人员通过不同的视角,用平实的语言及详实的案例,为大家解读图书封面的营销密码,让图书销售从封面开始。这组文章有意思的地方是好多意见并不统一,这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思考价值。
关于封面,如果我们从传播载体和数字化阅读的角度去延伸思考,用阅读器传播的图书其封面的设计将会是怎样?Eink电子墨水屏幕的阅读器、IPAD式的平板电脑、手机等等,甚至三网合一后我们直接通过大屏幕平板电视阅读。这几种载体的特性和阅读习惯都是不一样的,图书封面会不会随载体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个有趣的话题,也是已经摆在我们面前的话题。
本期我们刊发了洪九来一篇题为《数字化背景下欧美出版企业并购的特征及其对中国出版集团化的启示》的重头文章,“合::立足于渠道的控制与品牌的融合,无意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与品种的增多;分:由全能型向专业型转变,有所为有所不为,大而全的集团模式已不再是热衷的目标;分或合:能否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是考量的主要目标,与业外新技术类型企业的重组是主流方向。”这三大标题,便让人耳目一新,启发多多。洪九来教授是我在纽约学习时遇到的中国访问学者,我们常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进行相关话题的探讨,没有想到回国后不久便得到洪先生的文章,在此代表编辑部表示感谢。
《周斌:五德皆备,然后可以为大将》是我刊第一次采访发行集团的老总,写完这篇访谈我感触颇深。新华书店作为一个传统的发行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如何转型,从战略、管理、人才培养、市场营销、技术革命等等方面,一直是大家思考并不断探索的问题。在采访中,周斌的一些话语让我看到新生代新华体系的管理思维,看到新华体系全新的未来。
正如周斌所说的:“我想,我们是做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