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石全国书市书展书博会文化 |
分类: 出版话语 |
无意中找到自己发表在《出版广角》2005年第五期上关于全国书市的老文章,感觉比前几天发表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的那篇好,转贴博客上:
《书市的细节》
三石
想想这六年的经历却有些许怀念,一种强烈的书市情结如恋爱一般,对所经历的细节的回忆常常让我痴迷。
书市的细节
六年来第一次不再参加全国书市的参展策划,我深深地松了一口气,这是个累人的活儿,每一年都要有新的创意去超越之前让我几乎黔驴技穷。但想想这六年的经历却有些许怀念,一种强烈的书市情结如恋爱一般,对所经历的细节的回忆常常让我痴迷。这几年我应邀为各地业内精英作专业的营销培训,课程设计中,我乐此不疲地用书市现场营销活动作案例,讲到一些有趣的细节,时常神采飞扬,恐怕也是因为这解不开的书市情结吧!当下又是一年的书市时节,不自觉有几则经历的细节浮出脑海,于是忙执笔记录,且当分享。
我一直将全国书市视为各出版社各参展展团的竞技场,其较量一般从第二次预备会开始。第二次预备会上一直尚用最传统的抽签方式来决定各展团在展场的位置,国为位置有好有差无法平衡。抽签时刻,几家欢喜几家愁,喜怒哀乐从各展团代表的脸上表现无疑。那年,我以一个代表团策划展台布置和现场活动营销策划的身份参加第二次预备会,会前,我们同去的人都不愿意作为抽签代表上台抽签,因为前几届我们团抽签所得的位置均不理想,所以大家都怕抽个下下签,将自己展团的展台位置送到最差的角落,对不起展团、对不起本省各出版社的兄弟,甚至会落个不吉利的“臭手”之名。那天,团长的目光对准了我,要推我做抽签大使,我想想也是很好玩的事,试试运气也无防,于是同意一试。记得那天早晨我早早起床将双手洗了N遍,默默祈祷一个时辰,就差上香拜佛了。临上台抽签前,同去的一位处长女士突然从包中掏出一瓶香水说“喷喷,一定灵!”,我的双手即刻溢出浓烈香气,一时间顿生豪情壮志,英雄主义大无畏的精神油然而起。几分钟后,果然,我抽了一个上上签,可以说抽到了该省展团几年来最好的展台位置,台下的同事们一片欢呼雀跃,有人立即掏出手机向千里之外的出版集团传报喜讯。其他省展团的朋友亲切地拍拍我的肩说:
“老兄,运气不错!”语气中羡慕不已。此后,我再也没有担任过抽签大使,也令我至今仍保持着“香手”的美誉。抽签是第二次预备会的重头戏,年复一年,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成员,上演着一出出悲喜剧,剧情惊人的相似。
每个展团中都有一些书市老运动员,每次在预备会上相遇时打招呼的用语都是极其专业的:“又来了?”但由于全国书市采取各个省轮流组织的模式,所以承办者的特点就是:永远都是没有办会经验的新手。在我们“书市老运动员”的眼中,虽说每届的规模及业绩在扩大,每届的组织者能力不一,但每届都会在一些相似的细节上留有遗憾,而这一遗憾往往在第二年由另一届组织者重复着,因为没有人再有机会操办这样的大型展会了,下一次是几十年后的事。组织书市好似自己家里搞装修,从不了解到熟悉的过程十分艰苦且短暂,装修完毕时往往已经成为装修专家但几乎再也没有机会搞第二次装修了,对那些装修中留下来的遗憾只能逢人便说:“我下次装修时一定……”我总觉得如果全国书市有专业的书市策展人、专业的书市组织机构来操盘就好了,只有这样书市才会不断成熟。
有两件在书市上遇到的小事让我印象最深。一则,有一年书市,我为展团争得了一块位置上佳的户外墙广告位,然而在交了钱制作了广告从千里之外运到现场时却发现,我们广告位被该墙体的主人私自卖给了另外一家出版社,因为组委会广告部没有与这家墙体的所有者单独签订协议,而是仅与展馆签订的协议,恰好这家单位不属于展馆。组委会宣传组想尽一切办法出面协调了两天都没有结果,眼看着第二天书市就要开幕了,那位几乎被我“逼”得快要发疯的宣传组负责人欲哭无泪地说:“兄弟,我跪下来求你好不好,我没有办法了,这面墙壁我是要不回来了,你们的广告费我负责如数还给你们”。记得那是一个中秋,晚上我竟然喝醉了,当着众人的面流了泪。书市上争大广告位是个面子的事,虽说就三天展会时间,作为户外广告而言效果第二,面子是第一的。我丢了小面子,展团丢了大面子。
二则,全国书市在江苏举办的那年,开幕的前一天正遇上寒潮,南方雨季的湿冷让许多人不适应,各展团代表由于没有准备,无标中只能纷纷购买外套御寒。第二天出租车司机听说我是参加书市的,立即用极其羡慕的口气说,你们做书的真牛。他告诉我,他妹妹在一家五星级宾馆帮宾馆内商场的营业员,昨天商场内的衬衫和夹克、套裙之类的报装都被书市代表们买光了,他妹妹从来没有看到买高档服装如此爽快的客人。后来我有意打听了其他五星及四星的宾馆,情况都差不多,出版社以及书店的兄弟出手之大方让南京人惊诧。那司机老兄在我下车前突然说了一句话让我气得好久都没有反应过来:“你还要找钱?太抠门了吧,你们那么富,不然……书怎会那么贵?”
关于书市,另有一个令我感触颇深的记忆是“全国书市网”网站,我关注过五届全国书市的网站,承办者有网络技术公司,有广播电视局、电视台及广告公司等,每年都宣传为“永不落幕的书市”,均指定为惟一官方的网站。有一年我曾在一次会议外当着承办者的面对他那厚厚一叠的书市网站运营和盈利报告提出质疑,引起了承办者对我的无比愤恨。结果,随着当届书市的结束,书市网也随之永远落幕了。我想应该总结一下,是不是应该由权威的部门从全国的角度做一个真正的“永不落幕的书市”网站,无论书市在哪里举办。
前后参与策划和实施了六届全国书市本省展团的参展工作,留给我最大的财富便是用自己的摄像机和照相机记录了展会的几十盘影像资料和几千幅所有展台的照片,除了研究之外,便是一帧帧的回忆,它已经融入我的人生,其间细节充满乐趣。
《出版广角》2005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