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石北京图书订货会营销专家诚信杂谈 |
分类: 出版话语 |
□三石
诚信的话题对于出版而言,似乎是老生常谈但似乎又永远新鲜的话题,因为,观察出版界,仍有不少关于诚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们仍走在“务虚”的边缘。
早在几年前的桂林全国书市关于诚信的论坛上笔者曾说过:“诚信的话题一是靠制度,二是靠出版人的良心,这个最为重要”,今天我仍要这么说,尤其是对我们的终端读者,更需要的是要加强我们的“良心意识”。因为,我们往往把诚信话题的视角对准了渠道的回款、发货的及时与否等出版链的内部诚信,但却忽视了对读者的诚信,充其量我们只是在伪书及图书编辑、印刷质量上进行反省。大多出版人认为“诚信”是个集体属性的词汇而非个体属性的词汇,似乎离自己相距甚远。
在此,必须先强调出版行业直接面对读者的书店卖场这一环节,我个人认为,卖场是十分容易遵守诚信原则的,诚信是每一个书店卖场市场竞争之本,通过员工的培训、服务质量的提高都可使书店卖场达到诚信的星级标准。关键问题在于,书店不是图书的制造者,只是一个销售者,在销售环节做好服务营销就够了。而我所指出的是,图书本身才是直接与读者发生“诚信”的重大话题。
伪书的制造失去诚信只是出版的一个个例,而发生在我们出版界一些看似普遍的“营销技巧”却是缺失诚信的重点。比如说极其夸张的书评,图书广告宣传炒作,冒充名人散布虚假推介等等。我们业界心知肚明的“起印几百万、加印几十万”、“图书未开机即订货几十万”、“一个月内便告售罄,紧急加印几十万”、“书尚未印刷便拍卖电视电影版权几百万”、“几十位权威推荐本年度最值得阅读的读本”等自欺欺人的做法当下仍在“忽悠”着大众读者,而且永远诱导着喜欢跟风的读者。在读者的眼中,出版是个神圣的行业,不可能骗人,书评也是,都是文化人写的,更不可能骗人。出版人应该自醒。
我们也深知,一些独特的营销手段是某些出版公司所为,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如此强大的伪宣传攻势,夸大变味的图书推介,尽管在短期内使得某本图书销售量得到了提升,甚至走上销售排行榜的顶端,但长期下去出版品牌就会失去生命力,出版社失去读者的信任失去市场的竞争力。其恶果只能是出版社自食而非出版公司。如果,个别出版社将这个缺失诚信炒作下的所谓畅销书作为自己“一书定终身”的资本,那更为可悲。
真诚沟通与积极传播是出版企业诚信营销的关键,这个似乎用制度是约束不了的,只能靠我们出版人的良心了。
从营销的角度而言,诚信乃最好的营销策略。
(作者系书业营销专家)